![]()
![]()
![]()
建构乡村审美经验
——读聂鑫森小说集《驱贫赋》
文 冯峰
2020年对作家聂鑫森来说注定是收获的一年,其“湖南省文联脱贫攻坚文艺创作三年行动资助项目”小小说《驱贫赋》终于付梓。于他而言,是完成了脱贫攻坚这一场长达20年的伟大的“第一战役”的参与与见证。
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各个贫困地区逐渐脱贫摘帽,生活水平日益好转。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文学扶贫是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各地文学家奔赴贫困地区采集素材,因此反映扶贫攻坚事迹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聂鑫森的小小说集《驱贫赋》就是其中十分优质的作品,32篇文章以小小说的体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扶贫文学中的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扶贫攻坚路上的典型人物,再现了一个个温润心灵的中国形象,其价值取向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引领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作家,聂鑫森是带着体察时代的温情来关注国家脱贫攻坚的。从2019年起,他自我弃下“年事已高和身体不佳”的状况,躬下身段先后深入株洲所辖的天元区、渌口区、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以及湘潭县的村、镇和农家,他在广泛搜集创作素材的同时,也目睹了贫困村的变化和贫困户脱贫后的喜悦。聂鑫森自谦地说“这对我也是一种教育。”
“小说语言,则追求隽雅且具有诗意。”对于在小小说领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聂鑫森来说,构建“故事”的本身并不是问题,他从一开始考虑的便是如何避免仅仅演绎一个“故事”,而是努力地去开掘第一书记、扶贫干部、村干部和农民身上焕发出来的文化特质,并意图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不断进行融汇与对接,让“故事”差异化,让人物更加鲜活,更具在场感。无疑,作者笔下所呈现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是他倾力完成的一项文学与精神审美的“系统工程”。
在《驱贫赋》中,聂鑫森作为矢志于关注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家,责任与使命是其写作的核心,这在他每一篇小说的语言、环境、故事经营等精心构筑中可见端倪。在《将军与士兵》小说中,县长宋公义为了让“穷,穷得很冷清”的胡家村早日摆脱深度贫困,在旅游团来村上旅游时,让“右脚有点跛”的村民胡四穿古代的将军服,宋公义自己则身着士兵服,与游客合影,一幅党委政府齐心合力实现乡村振兴,为民谋福祉的画面尽然而生。小说《剪上春秋》又是另一幅弘扬传统乡村文化的图景,“剪婆婆”作为当地有名的剪纸艺术家,在扶贫干部帮助村民走向富裕后,她更加忙了,“不仅是赚钱,更是剪出她的巧思与快乐。”而当“剪婆婆”因大拇指上的肿块衍化成骨癌,医生建议她把大拇指或手截掉时,她坚决不从,因为要“再剪些花留在世上”,一年后“剪婆婆”辞世。临终前,她只有一个要求,把她常用的剪刀放在骨灰盒里。因为,“到了另一个世界,她还要剪花哩。”
这些故事让人意识到,聂鑫森在罗织这些小说素材在进行现实与艺术呈现的时候,他是带着满腹的情感去搜寻的,这些活灵活现的现实人物能给他的创作带来一股深受鼓舞的精神力量。这也形成了作者一以贯之并且欣欣然去创作小小说同类题材的精神气质,无论是《遍地金黄》里帮扶工作中的鞠奋林提出“建立小康社会,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努力”,主动让贤于“不尚空谈”的须进;还是《学艺》中从外地而来偷偷到“淡家蛋炒饭”师傅淡云天学蛋炒饭绝学,被淡云天一句“江湖一点诀,只怕不肯说”点中要害,巧妙解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并成功学到了手艺。从中可见聂鑫森的小说构架并不复杂,却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进行铺展。甚而当作者完稿后谨慎地自问“是否达到预想”时,笔者认为,他坚持在阶段性的文化(传统文化意识)小说创作中,该创作无疑为他的经典创作注入了最为精彩的一笔。人们从中能看到作家深入现实,体察时代,勇于探索,以卓绝的故事图说温润文化心灵,进而呈现新时代作家努力构筑乡村新的审美经验的精神体验与思考。
不仅如此,在《驱贫赋》作品集中,作家聂鑫森直视当下变革,并结合历史传统,着力地去表达区域文化的人文脉络,这是颇让人感到欣慰的。在聂鑫森精心构筑的小小说中,大部分作品的构架及其语言无不是以湖南湘东生活为场景,浓郁反映和表达湘东文化的鲜明特质。比如,《将军和士兵》语言中“喷香的烤红薯”、“先喝茶,歇歇憩,过下子请宋县长现场指导。”《名师高徒》里的“要攥劲学,莫偷懒”等等语言,都是从湘东一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口头俚语中流泻出来的,给人以生活的抚摸感。尤其在反映生活现实中,向外表达和传递湘东文化悠远、厚重的人文魅力的同时,湘东区域通过帮扶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无不跃然纸上。
书写大时代,需要具备足够的思想穿透力,如何穿透繁杂的现实,在零碎的细节中把握时代的总体性特征、理解时代的精神内涵,对作家而言是具一定的难度。聂鑫森立意将精准扶贫在当下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置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进行表达,显示出新时代乡村文学的一个崭新特征。《扶贫赋》以“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的大事件”为源流,湘东地区为中心,将精准扶贫置于阔大的历史背景下,将“故事”发生的当下置于更加悠远的历史时空,把乡村扶贫工作中的每一点变化都纳入正在进行的历史进程,在宽阔的历史视野中映照出新时代的生机与力量。由此可见,包括聂鑫森在内的作者们将创作精准扶贫题材置于当下较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有利于我们在更深广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乡村的特征,并呈现文学在构建乡村文化振兴中新的审美经验。
文艺评论作者简介
![]()
冯峰: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会员、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文章创作者,不代表《湘见文艺评论》的观点和立场。
初审|王志成(实习编辑)
复审|王彦珊、肖 云
终审|何佳羽
签发|陈 彪
发稿|《湘见文艺评论》编辑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