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喇昆仑山脉的腹地,加勒万河谷的激流常年冲刷着岸边的乱石,这里海拔超过 5000 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 20 摄氏度。
2020 年 6 月,正是这片荒芜之地,见证了中国边防军人用血肉之躯书写的忠诚史诗。人们熟知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的誓言,却少有人知晓冲突背后那些藏着勇气与温情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最能彰显人民军队的英勇本色。
![]()
细节一:崖壁刻字背后的 23 年坚守,团长的 “冲锋密码”
加勒万河谷的悬崖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八个鲜红大字在冰雪中格外醒目。这不是机器镌刻的标语,而是祁发宝带着官兵用血汗一笔一划刻下的承诺,每一笔都藏着这位老团长 23 年的戍边故事。
2020 年 6 月 15 日傍晚,接到外军越线挑衅的报告时,祁发宝正在整理巡逻日志。作为在高原戍边 23 年的老兵,他带队执勤 1000 余次,40 多次遭遇暴风雪和泥石流,13 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出发前,他摸了摸胸口的党徽,对身边的战士说:“我是团长,必须冲在最前面!” 这句话成了他的 “冲锋密码”。
![]()
到达对峙现场后,眼前的景象远超预期:印军违背此前达成的共识,不仅越线搭建防御工事,还集结了数倍于己的兵力,形成扇形围堵态势。祁发宝没有丝毫犹豫,张开双臂挡在队伍前方,用胸膛直面对方的棍棒石块。
头部遭受重创倒地后,他仍挣扎着想要爬起来重返战场,直到失去意识。后来医护人员说,这位团长在昏迷中还反复喊着 “打过去”,攥紧的拳头里嵌满了碎石和泥土。
鲜有人知的是,这位铁血团长在平时却有着最细腻的温柔。高原巡逻时,他总会把睡袋让给新兵;遇到河流障碍,他就弯腰背起体力不支的战友。崖壁上的八个字,既是对祖国的承诺,也是对战友的守护。
![]()
细节二:00 后战士的日记本与三名勇士的最后冲锋
在陈祥榕的遗物中,一本橘黄色封面的日记本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这位 19 岁的 00 后战士在扉页上写下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简单的八个字,成了他短暂生命最生动的注脚。
2020 年 6 月 15 日的冲突中,身材尚不高大的陈祥榕始终护在连长身前。当外军的棍棒砸向连长时,他立刻用盾牌筑起防线,石块砸在头盔上的闷响此起彼伏,他却从未后退半步。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手臂还保持着举盾的姿势,手指紧紧扣在盾牌把手上。战友们后来发现,他的盾牌上布满裂痕,背部有多处钝器击打的伤痕。
![]()
与陈祥榕一同冲锋的,还有 23 岁的肖思远。这个放弃优渥工作参军的青年,是同年兵中最早当上班长的人。当年 4 月,正在休假的他得知边境形势紧张,三次递交请战书要求奔赴前线。
冲突爆发时,他两次闯入敌阵救出受伤战友,最终因寡不敌众倒下。整理遗物时,大家发现他的手机里还存着未发出去的消息,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牵挂,却只字未提边境的危险。
33 岁的营长陈红军的冲锋之路,则始于一场紧急支援。接到增援命令时,他刚完成一次长达 8 小时的巡逻。道路被河水冲断,他就带头蹚过冰冷的激流,在近 5000 米的海拔上拼命奔跑。
![]()
看到祁发宝团长受伤倒地,他立刻带着两名盾牌手冲向 “石头雨”“棍棒阵”,用身体隔开外军将团长护在身后。最终,他成功掩护战友撤离,自己却陷入重围,壮烈牺牲。四个月后,他的儿子 “小红军” 出生,却永远见不到父亲的模样。
这三名勇士的最后冲锋,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他们中最大的 33 岁,最小的 19 岁,本该是享受生活的年纪,却选择用生命守护家国。
![]()
细节三:激流中的托举与未曾递交的入党申请书
加勒万河谷的河水在夏季看似平缓,实则暗藏漩涡与暗礁,水温常年低于 10 摄氏度。23 岁的王焯冉就是在这条河里,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托举。
当时王焯冉所在的增援部队需要渡河抵达对岸阵地。河水湍急,冰冷刺骨,他和战友们手拉手组成人墙艰难前行。
突然,一个巨浪袭来,三名战友被激流冲散,眼看就要被卷向深水区。王焯冉立刻转身游向他们,拼尽全力将三人一一推上岸。就在这时,他的左脚被水下石缝死死卡住,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
![]()
“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这是王焯冉留给战友的最后一句话。当战友们带着工具返回救援时,河水已经没过了他的头顶。
整理遗物时,大家发现了他战前郑重写下的入党申请书,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我要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在战斗中接受党的考验。” 这份未曾递交的申请书,最终成了他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王焯冉的牺牲不是偶然。在平时的训练中,他总是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战友生病时,他整夜守在床边照顾。这个来自河南的小伙子,用最壮烈的方式,诠释了 “党员” 二字的重量。
![]()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远传承
2021年2月,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 “卫国戍边英雄团长” 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 “卫国戍边英雄” 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如今,加勒万河谷的冰雪依旧,崖壁上的字迹却愈发清晰。康西瓦烈士陵园里,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自发前来祭奠,苹果、橘子等祭品整齐地摆放在烈士墓前,诉说着人们从未忘记的思念。
![]()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已经被写入教科书,无数青年在英雄事迹的感召下穿上军装;烈士雕像在各地落成,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着心中的英雄模样。
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没有惊天动地的渲染,却让我们读懂了人民军队的英勇所在 —— 是团长冲锋在前的担当,是战士护国安邦的赤诚,是危难时刻舍生取义的抉择。
喀喇昆仑的风会记得,加勒万的河会记得,这些用生命守护家国的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考资料
央广网:《致敬新疆榜样丨把清澈的爱镌刻在喀喇昆仑》
史观国际:《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带头挑衅的印军军官,在混乱中被当场打死》
环球国际:《媒体首次还原中印边境对峙过程 国防部:澄清真相 以正视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七一勋章” 获得者 |“卫国戍边英雄” 陈红军:新时代军人的杰出代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