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俄罗斯4架苏-35飞抵河北沧州飞行训练中心,坐实了中国采购苏-35的传闻。此事一度引起许多人对歼-20的质疑,在拥有了五代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从俄罗斯采购战斗机?哪怕在很多年之后,还是会有人以此为依据,认定中国战斗机不如俄罗斯战斗机好。
后来随着歼-10C、歼-16、歼-20等新型战斗机陆续服役,中国就再也没有从俄罗斯进口军用飞机。哪怕在苏-57服役后,中国也没有动心。然而时隔十年后,中国可能又要买俄罗斯飞机了。
![]()
Z
据俄电子集团流出的2023年官方文献,代号156的东亚国家计划采购20架伊尔-78MK-90A加油机,外界普遍指向中国。此时的中国空军早已手握运油-20,为何还会有这样的传闻?要搞懂这件事,得从“是不是国产不行”这个最直接的疑问说起。
![]()
先别急着下“国产加油机不够好”的结论,这和当年误解歼-20的逻辑完全一样。运油-20的性能早已得到验证,但2025年西飞公开的生产动态很明确:运-20平台当前优先保障战略运输机需求,加油机的改装排期得往后靠。
可另一边,中国空军近年新增的战机、预警机甚至新型轰炸机,几乎都带空中加油能力,对加油机的需求一直在涨。更现实的是,早年从乌克兰买的那几架伊尔-78,现在已接近使用寿命,剩下的运油-20数量,暂时跟不上装备迭代的速度。
![]()
说白了,不是国产不行,而是“需求急、产能有侧重”,外部采购成了短期内填补空白的选项,而非否定自主研发。
解决了“为什么要买”的疑问,另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俄罗斯现在有能力交货吗?之前印度买S400被延迟,就是因为俄方产能跟不上还被军方征用,这难免让人担心。
但2024年底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UAC)已经明确说,伊尔-78MK-90A的生产线完成了扩产,既能满足俄军自己的订单,还留出了出口的产能。
![]()
这和当年印度的情况完全不同——产能瓶颈已经打通,“能不能按时交”的核心障碍没了,这才让采购的可能性真正落地。
搞清楚了交付能力,更该关注的是:买进来之后,能不能用得顺?这恰恰是中国空军的优势所在。
中国用伊尔-78已经十多年,后勤体系早有成熟的维护流程,伊尔-78MK-90A作为升级款,不用花太多时间磨合就能融入现有保障体系,比新列装一款完全陌生的装备成本低得多。
![]()
更重要的是,2024年中俄签了军事装备数据互通备忘录,现在已经进入落地阶段,这意味着伊尔-78MK-90A能通过数据链和国产预警机、战机协同,不是孤立的“加油工具”,而是能嵌进中国空军体系的一部分。
甚至在谈判里,还包含了PS-90A发动机的维护技术合作,这对提升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运维能力也有实际帮助——买装备的同时还能补技术短板,这才是务实的合作。
![]()
再往大了说,这笔潜在交易也不只是“买飞机”,更是中俄航空产业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中国对俄贸易都有顺差,而伊尔-78MK-90A是俄罗斯少数还能保持竞争力的常规装备。
2025年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透露,他们和中国商发的联合研发项目正缺资金和市场支持,采购加油机带来的合作机会,能给双方的产业协作搭台,这比单纯“平衡贸易”的意义要实在得多。
![]()
不过必须明确的是,现在所有消息还停留在前期沟通阶段,没到“板上钉钉”的地步。
中国国防部2025年上半年的记者会上就说过:“装备采购始终兼顾自主发展与务实合作,一切以国防需求为最终依据。” 也就是说,最后签不签,还要看俄方能不能保证交付、装备和国产体系的适配够不够深这些实际问题。
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件事最能体现中国空军的成熟——不纠结“必须全靠自己”的虚名,也不盲目依赖外部采购,只看“能不能更快提升战力”的实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