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台湾,正处于白色恐怖最为猖獗的时期。
蒋介石掀起的“肃谍”风暴席卷全岛,几乎每个角落都笼罩在高压的阴霾之下。在这场风暴中,曾是国民党参谋次长的吴石中将因情报泄露被捕,最终惨遭处决。
他的牺牲震惊了两岸,而就在同一年,徐会之,这位被称为“中共谍王”的传奇人物,孤身潜入台湾,却选择了一条看似匪夷所思的路,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自首报告。
![]()
许多人认为他是贪生怕死,叛变投敌,但多年后,人们发现,这份自首报告竟隐藏了精妙的暗码,是一次绝境中的顶级阳谋。
吴石是黄埔军校出身的高级将领,曾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但实际上,他早在抗战期间便秘密加入中共。
之后,吴石将国民党大量军事情报传递给中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正是因为蔡孝乾的泄密,吴石的双面身份被彻底暴露。
![]()
那个年代,台湾岛上的气氛紧张得像一根绷紧的弦,到处是特务和眼线。吴石的工作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
果然,1950年,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经过一番审讯,最终被处以死刑。牺牲时,吴石才42岁。
吴石的牺牲不是孤立的,它牵扯出另一个人物——徐会之。
![]()
徐会之比吴石小两岁,也是中共派往台湾的特工,人称“谍王”,因为他手段高明,多次在险境中脱身。
而徐会之的潜入台湾,是在吴石牺牲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
1950年9月,他以黄埔军校一期老同学的身份,伪装成国民党“归附者”,进入台湾。
他的任务非常明确:重新搭建被摧毁的情报网络,并策反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彭孟缉。
彭孟缉是蒋介石的心腹,直接掌控台湾的治安和戒严权。
![]()
徐会之与彭孟缉同为湖北人,还是黄埔军校的师兄弟。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徐会之试图通过“同乡情谊”与“同窗交情”策反彭孟缉。
可彭孟缉表面上对徐会之的计划表现出兴趣,实际上却将与他的每一次会面都详细记录,并暗中向蒋介石汇报。
很快,徐会之的名字被列入了“异动分子名单”,台湾保密局开始对他进行全面监控。
![]()
眼看自己随时可能暴露,徐会之决定孤注一掷。
他向蒋介石的“国防部次长”袁守谦提交了一份自首报告,声称自己愿意“悔过自新”,并详细叙述了自己此前与中共接触的经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举动无异于公开投降。甚至在徐会之牺牲多年后,还有人指责他是“叛徒”。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
多年后,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怀疑,这背后可能有更大的棋局,甚至堪称“顶级阳谋”。
原来,这份看似自首的报告中,徐会之使用了大量隐晦的暗示。例如,他在叙述关键情报时故意模糊时间节点或错用人物姓名,这些细节组成了摩斯电码的符号,向大陆传递了行动指令。
更为巧妙的是,徐会之在报告中“选择性供认”了一些已经完成使命的情报员的身份,却刻意保护了尚未暴露的核心人员。
![]()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为中共情报系统赢得了时间,还让国民党特务机构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了大量资源。
徐会之自首后,立即被关押在台北延平南路保密局看守所。
国民党特务机关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试图从他口中挖出更多中共情报网络的线索。
可徐会之始终坚持一个立场:自己“早已脱离中共”,对组织的核心机密一无所知。
![]()
为了瓦解他的意志,特务人员对徐会之施以酷刑,从“披麻戴孝”(鞭刑后撒盐)到“坐老虎凳”,无所不用其极。
但徐会之不仅咬紧牙关守住了秘密,还利用狱中的环境,继续为情报工作服务。
1951年11月13日,蒋介石亲自批示,要求对徐会之“应即枪决”。
![]()
11月18日,徐会之被带到台北马场町刑场执行死刑。
在行刑前,他提出了两个请求:一是面朝北安葬,二是哼唱《洪湖水浪打浪》送别自己。这首红色歌曲的旋律回荡在刑场上空,成为徐会之人生最后的注脚。
徐会之牺牲后,他的身份与事迹长期被掩盖。
![]()
直到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96年,他的遗骸被迎回祖国,安葬在武汉九峰山烈士陵园。
徐会之的一生,是隐蔽战线的缩影。
从1924年秘密加入中共,到1951年在台湾牺牲,他用27年的潜伏书写了革命者的忠诚与智慧。
![]()
他的自首,不是叛变,而是一场顶级阳谋;他的牺牲,不是终结,而是隐蔽战线的永恒灯塔。
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怀揣光明,面向黑暗”。
正如董必武所说:“他是中共谍王,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台湾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