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你生我,经过我同意了吗?”
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
她说,孩子和她吵架,突然抛出这样一句。
她愣在当场,整个人像被泼了冷水一样,从头凉到脚。
想发脾气,觉得没意思;试图讲道理,又不知从何说起。
看到网上五花八门的建议,有的说,你就怼回去,“有本事你挑个好的家庭投胎啊!”
有的说:“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恩,这是教育出了问题。”
她越看越迷茫:难道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真的错了吗?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家庭中上演。
有的家长被问得哑口无言,有的则愤而回击;
有的像这位读者妈妈一样,默默流泪,开始怀疑自己。
甚至这样的思想,也在年轻一代中悄然蔓延。
他们觉得:
“你把我生下来,你就得为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帮我解决各种问题,为我提供情绪价值;
否则你就是自私,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为了自己的生理快乐,让我来这个世界受苦。”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如何回应这样的质问?
是愤怒、回怼?还是理解、反思呢?
![]()
“未经同意就生我”
这不是逻辑问题,而是情感问题
有网友给那位妈妈支招:
“下次孩子再这样说,你就回:你(精子)跑得最快怪谁?”“让你当我孩子,可不是我要的,是你自己争来的!”
这话听起来很“爽”,能在逻辑上瞬间扳回一城。
但,然后呢?
中国有句老话:“听锣听声,听话听音。”
我们和孩子沟通,最忌讳的,就是只听见字面的“话”,却听不见背后的“音”。
“你们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把我生下来!”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时,他真的是想和你争论,是谁决定了这场“出生”吗?
不。他的潜台词是:
“我活得好痛苦,好无助。
你们,作为带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为什么要让我这么痛苦?
为什么就没人能将我从这种痛苦中拯救出来?”
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是对现实困境的呼救。
它可能源于:
物质的匮乏感(“想而不得”的痛苦,“同学都有,就我没有”的自卑等);
情感上的创伤(被忽视、被控制、不被理解、不被肯定等);
对生存的迷茫(社交媒体对“好生活”的渲染,以及“我这么努力,却什么都没有”的迷惘)。
当一个人觉得人生充满痛苦,又无力改变时,才最容易把矛头指向生命的起点。
如果我们只在逻辑上和孩子掰扯;
只用“我养你多不容易”来压制,指责他们“自私”“矫情”......就完全忽视了他们的真正诉求;
那不是在沟通,那只是把孩子推向更绝望的深渊。
![]()
![]()
对父母:
请先放下“被冒犯”的情绪,试着倾听
一位妈妈分享她的经历:
有次,孩子在和她的争吵中,也说出过这句话。
当时,她也是既震惊,又愤怒。
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被全盘否定。
“这孩子,简直白养了。”
但她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努力平静下来,反问孩子:“你最近是遇到什么压力大的事,没告诉妈妈吗?”
结果,就只这一句话——孩子愣了一下,眼泪瞬间涌出。
原来,她因为成绩好,在学校被孤立,每天都过得很煎熬;
难以专心学习,成绩下滑,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父母平时忙于工作,从没真正关心过她的内心,还一味责怪她,“大了,心思不好好放在学习上!”
那天晚上,他们聊到深夜。
这位妈妈第一次了解到,青春期女儿原来已有了这么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现在的孩子,真的挺不不容易的。”
最后她哽咽地搂着女儿说:
“带你来这个世界,是希望爸爸妈妈吃过的好吃的,你也能吃到;爸爸妈妈见识过的好风景,你也能看到;爸爸妈妈体会过的爱意和幸福,你也能体会到。
然后,你能带着这些美好的经历,去创造你自己的精彩人生;去看看那些爸爸妈妈没机会看到的,没机会体验的......
但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也有好多焦虑、困惑、迷茫,也会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妈妈以前觉得,只有好好挣钱,给你好生活,就是支持你;好好努力,给你做榜样,就是对你最好的教育;
却忽略了,教育也需要沟通,爱意也需要流动,你哪怕大了,也需要爸爸妈妈关心和呵护。
以后,你要是受挫了、压力大了、痛苦了、迷茫了、想宣泄情绪了......妈妈想说,我一直都在。
只是下次别再说什么‘我们不该生你’,好吗?这样说,妈妈真的很伤心。
妈妈这辈子最不后悔的就是生了你;我希望未来你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段话,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有的是,两个原本亲近的人,再一次尝试向彼此靠近。
孩子抱怨的,往往不是“被生下来”这个事实,而是生下来之后,所面对的不可控的环境。
当孩子说出“你凭什么生我”时,我们首要的不是愤怒和心寒,而是倾听与反思——看到孩子的困境,并提供帮助。
生育是我们的权利,但养育是更重大的责任。
真正的亲子关系,不是建立在“我生了你”的权力之下,而是建立在“我爱你”的尊重与陪伴中。
没有谁能做一个完美的父母,但我们都可以做一个真诚倾听、不断学习的父母。
![]()
![]()
对孩子:
我理解你的痛苦,但别让抱怨困住你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
这个世上,确实有部分父母,给孩子带来过身体或情感伤害:
有的因为生活压力,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有的因为自身焦虑,忍不住操控着孩子的成长;
有的一不留神,就将自身成长的伤痛,加注到孩子身上.......
如果你也曾不小心,做了这样的父母,请把下面这段内容转给孩子。
如果你是这样的孩子,活在“否定父母、否定自身”的挣扎中。
我想对你说:
我理解你的痛苦,但别让抱怨长久地困住你。
1、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和生命阶段
我奶奶是个从未受过教育的传统女性。
小时候,我生病了,她会阻止家人带我看病,“用鸡蛋滚”“喝草木灰”,求神拜佛,各种折腾;
她会区别对待我和弟弟,吵我“不该喝牛奶”,我要是委屈了、发脾气了,就把我“关起来”反省;
并经常教育我,作为女孩子“你就是外人”,你必须要“勤快”,“懒就会没人要,就会被嫌弃”。
我长大了,过得好了,她甚至会把这些“教育方式”作为谈资,骄傲地跟我先生分享......
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
她是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她是一心一意地在“为我好”。
而这么多年,她也真的是按照她要求我的这些“标准”在生活。
其实现在很多父母也是这样,他们对子女并没有“主观恶意”,他们只是固执地,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为孩子好”。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那些你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会成为你的命运。”
我奶奶/一些父母,他们“没有多少机会”去意识到这些行为的问题,所以他们会受困于“这样的命运”。
但我们很幸运,我们有很多机会去“意识到”,那这就是我们“走出来”“远离它”的契机,不是吗?
所以,孩子,我想对你说:
第一,父母/长辈,他们的教育方式、情绪管理能力,往往深受自身成长经历影响。
他们的爱,可能表达得很不“现代”,但未必不够“真挚”。
当明白,他们“不是不爱,而是不会爱”时;
我们就能对他们的伤害行为,多一些多理解,少一些怨恨。
第二,理解人的局限性,不是在原谅谁,为谁开脱,而是要“解放自己”。
相信生命是分阶段的,你迟早会离开他们;他们对你的影响,始终是有限的。
当我们不再反复咀嚼痛苦,也不再期待别人来拯救自己时,我们就有了“向前走”的力量。
2、你始终拥有在既定现实中做出回应的自由
你知道维克多·弗兰克尔吗?他是一位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心理学家。
在集中营里,他遭遇了非人的折磨,但却写就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在书中,他揭示了一个最深刻的人生真相: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有一种自由,不能被剥夺——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生命本身无法预约,也无法退货。
如果我们坚持“我是被迫出生”的叙事,就放弃了“自我改变”的态度。
所以,请记住,比否定父母,抱怨出生,更重要的是:
我们如何面对已经存在的生命?
如何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力量?
3、 建立你的“情感支持系统”
我知道这非常难——没有人能独自走出情感的荒漠。
如果你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理解、温暖和支持,请不要封闭自己,要主动向外构建你的“情感支持系统”。
①写下你的情绪:
准备一个笔记本,当情绪来了,真诚地记录你的愤怒、委屈和失望;
允许这些它们存在,同时展开思考。
比如,试着把“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母”的抱怨,转变为“这段经历能教会我什么”。
也许你会发现:
它让你对他人的痛苦有更深的共情力,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
甚至,你知道了如何去做“自己的父母”,或如何在未来做孩子“更好的父母”!
②寻找“替代性榜样”:
你还可以主动去结识一些,能带给自己力量的人。
可以是一位关心你的老师、一位开明的长辈、一位真诚的朋友,或是书中、历史上的伟人。
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什么是健康的爱,什么是好的进步的方法,什么是积极坚韧的心性品格。
③用知识武装内心:
好好学习,保持阅读习惯。
如果你非常痛苦,可以多阅读心理学、哲学或人物传记类的书。
知识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多元的人生可能性。
你会明白:
你的痛苦并非孤例,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
尼采有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这有一个重要前提——我们必须主动从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
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去爱”
亲爱的父母们——
当孩子喊出那句“你为什么生我”时,我们肯定会心痛无措。
但请相信,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对你,或对生命的否定,而是藏着他们对爱的期盼,对理解的渴望。
我们能做的,不是用“权力”去堵住质疑;而是用“真诚”,去搭建起一条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
亲爱的孩子们——
也许你觉得父母不够懂你,甚至伤害了你。
但请相信,生命本身是一场馈赠——尽管它不完美。
你有权利痛苦,但也有能力去超越;你可以抱怨起点,但更能够去影响终点。
生命虽是一场“未经许可”就开始的旅行,但旅行的态度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
愿我们都能有积极的心境,在陪伴中学习,在理解中成长,在爱中彼此照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