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丹丹妈
深夜11点,手机屏幕亮起,我的朋友李姐哭着打来电话:
“童童今天因为一道奥数题做不出来,把平板电脑摔碎了。
我不过是说了句‘再想想就能做出来’,他就冲我大吼:‘你根本不懂!我就是个废物!’”
字里行间透着绝望感。
李姐这番话也让我震惊不已。要知道,李姐一直是“赏识教育”的忠实拥护者。一直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把"你真棒"、"你好聪明"挂在嘴边。
可如今,这个被夸着长大的孩子,面对困难时,心理素质竟被秒杀成这样……毫无“战斗力”姿态。
![]()
警醒:从“赞美上瘾”到“挫折过敏”
知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生存的法则》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度的保护性赞美,正在制造一代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年轻人。”
我的表姐也经历过这样的教训。
她的女儿从小在“你真棒”的赞美声中长大,也非常优秀,直到突围去参加全国赛区的青少年创新大赛。
在表演结束时,评委作现场点评,指出了她作品中的不足。这个14岁的女孩当场崩溃大哭,事后她竟然说:“他们都在嫉妒我!”
这一幕,与纪录片《成长的烦恼》中那个因一次考试失利就拒绝上学的男孩何其相似。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显示,在过度赏识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72%会出现“赞美戒断反应”——一旦离开赞美环境,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
![]()
![]()
陷阱:盲目赏识陷入的两种认知坑
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发现身边的孩子们,为什么抗挫力都表现出这么弱?
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问题还是来自家长们,盲目赏识孩子!
陷阱一:制造虚假的自我认知
热播剧《少年派》,邓小琪妈妈极度推崇“赏识教育”,无论女儿行为是否恰当,均无条件赞美,甚至女儿因虚荣、攀比、情绪失控时,仍认为“我家孩子最优秀”。
以至后来,在一次校园竞选,竞选落败后,情绪当场崩溃。
邓小琪表现出极低的抗挫折能力,无法接受批评,这都是“虚假赏识”导致的心理脆弱。
记得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脑科学研究:长期接受空洞赞美的孩子,其前额叶皮层,就是负责自我评估的区域,活跃度比正常孩子低30%。
艺术源于生活,细细想来,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处处上演。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被夸“天才”的孩子,在遇到真正的挑战时会如此脆弱。
夸奖不是简单的事,只有使用正确的夸奖方式,才能让孩子面对挑战时,敢于直面迎击,不轻言放弃。
陷阱二:看清阻碍抗挫力发展的核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的数据显示,在过度赏识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比普通孩子低38%。
这也是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原本“优秀”的孩子,在进入重点中学后突然一蹶不振。
正如《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从不轻易赞美孩子,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成就感应该来自突破自我的那一刻。”
前段时间,被央视新闻广泛宣传的一个8岁小男孩陈奕霖,独自面对挑战,被困在电梯里的11分钟,从最初的慌张到迅速冷静,完成了一系列清晰的自救操作。
他的父亲在谈及教育时提到,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引导孩子控制情绪、思考问题所在,并鼓励他参与家庭决策,从而将应对问题变成一种习惯。
这与武汉大学心理学教授喻丰的追踪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孩子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从失败中恢复的能力。”
是啊,只有家长平常通过合适的引导,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理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赏识孩子的关键点。
![]()
破局,智慧赏识的两个关键转变
我们既要避免盲目赏识的陷阱,又要培养孩子真正的心理韧性,关键在于合理的“使用手段”,进行智慧赏识,这在很多名人身上都能看到。
转变一:用“描述性赞美”替代“结果性赞美”
生活中,不可缺少表扬,但以描述性表扬为主,不再以笼统性、结果性、无原则性表扬体现。
以前会说:“你画得真好看!”这就是夸奖得太笼统了。
现在改成:“我注意到你在这幅画中尝试了新的色彩搭配,特别是这个渐变色处理得很细腻。”
以前会说:“你考了第一名,真聪明!”这就是结果性夸奖。
现在改成:“我注意到你这一个月每天都坚持复习到很晚,这种自律让我很佩服。”
以前会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这样说会表现得有些无原则。
现在改成:“这次虽然没达到目标,但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下次就能做得更好。”
就像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具体的描述能帮助孩子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而不是依赖外部评价。
再搭配影像和文字,记录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美名其曰孩子的“成长档案”。
这个方法,主要借鉴来自冬奥冠军谷爱凌的母亲谷燕:“我让爱凌看自己训练的视频,不是为了欣赏成功,而是为了分析如何改进。”
具体操作,可以从三个方向着手。
方法一,设立“挑战时间”。
每天固定20分钟,专门用来解决难题。事先约定好:“这段时间可能会遇到困难,但这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方法二,创建“成长记录本”。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用一个特别的本子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
重点不是记录成功,而是记录从失败到成功的转变过程。发现的问题、可采取的办法、日常练习注意事项……重要的点。
方法三,实施“阶梯目标法”。
把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让孩子在逐步突破中建立自信。每完成一步,就一起复盘:“这个阶段什么方法最有效?”
只有孩子在一次次突破中,得到有效的夸奖,自信感得到提升、成就感得到满足、抗压能力才能回归。
转变二:允许并引导孩子体验失败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的育儿观是,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从失败中提取价值。
在家庭游戏中,家长可以正常取胜,或者亲身示范如何优雅地面对失败,说:“这次爸爸输了,因为我分心了,下次我要更专注。”
日本早教专家松田道雄提出的“30%挑战法则”,非常值得借鉴:为孩子设置有一定失败概率,约30%的挑战,最能激发其成长动力。
失败本身不是敌人,对失败的错误认知才是。
Pixar的经典动画短片《鹬》,看过很多遍了,依旧觉得引人发醒。
一只小鹬鸟最初依赖妈妈喂食,但妈妈鼓励它自己觅食。小鹬第一次尝试时,被海浪吓退,变得“玻璃心”,不敢再靠近海边。
后面小鹬一直失败,但它仔细观察,在寄居蟹的启发下,学会观察浪花节奏,最终克服恐惧,在风浪中成功觅食,变得自信勇敢。
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学习的过程。优雅的面对失败,就是像小鹬一样,从失败中找方法。
这个过程中,家长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而非批评,让孩子知道“失败时也有人支持,不是孤立无援”。
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回忆童年时的一次冒险经历后说:“孩子们可以应对远超你想象的挑战,而从风险和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安全区里得到的要多得多。”
允许孩子把事情搞砸、走弯路,然后陪他一起复盘,这才是家长应有的认知。
![]()
思考,家庭教育的本质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拥有在逆境中开花的能力。”
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对白》中分享的观点更是一针见血:“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而是如何与失败共处。”
最好的赏识不是永远阳光,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在雨中跳舞。
很喜欢《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一句话:“当我们无法改变处境时,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以什么态度面对它。”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用手段”,给予引导,孩子才能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翅膀,翱翔于天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