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5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这个数字背后,是千万车主对行车安全的期待,也催生了汽车后市场万亿规模的繁荣——各类汽车用品与服务在其中竞相角逐。
在这场“服务竞争”中,作为发动机“血液”的机油,不仅承担着润滑、清洁和散热的核心功能,还直接影响着车辆寿命与驾驶安全。
但随着我国机油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年增长率保持在一定水平,强劲的发展势头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假机油泛滥成灾。
![]()
假机油渗透市场的“生存密码”
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平均每5天就查办1起假机油案。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曝出近30起假机油案,涉案金额累计达2.6亿元。自2020年至今相关报道超百起,涉案金额从几千元到高达22亿元,仅2024年就有2起涉案上亿元大案。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揭开的是制假售假的猖獗,更是假机油渗透市场的一套精密“生存逻辑”。假机油之所以能野蛮生长,总结归纳为低价诱惑、渠道混乱、技术仿冒等多重手段,而监管的缺位与执行难题,更让这套‘生存逻辑’得以持续运转。
1.低价诱惑
正品机油因优质原料与严格质检成本高,而假机油用废机油蒸馏+廉价添加剂,成本仅二三十元。这种成本差直接转化为价格差:假机油售价常为正品的1/2甚至更低,精准的击中了两类群体的弱点——一是对车况缺乏认知的新手车主,他们普遍认为机油都差不多;二是追求利润的小型修理厂,用假机油每桶能多赚百元,一年可多赚数万元。消费者图便宜、商家图暴利的合谋,让假机油在市场中找到了生存缝隙。
2.渠道混乱
机油销售渠道的复杂性,为假机油的流通提供了可乘之机。4S店、品牌专营商等正规渠道虽有质检门槛,但是市场占比少;占比多数的小型汽配店、路边摊及电商平台,成了假机油的主战场。
3.技术仿冒
假机油的“进化”已经从外观模仿升级到了全维度造假:从瓶身激光防伪标到瓶盖二维码,甚至能伪造品牌官网验证页面。某品牌打假负责人透露,曾查获制假窝点设备投资超百万,普通消费者仅凭肉眼根本无法区分真假。这种技术型仿冒,本质是对消费者信任的精准打击。当“看包装辨真假”失效,市场对正品的信任基础便开始动摇。
4.监管乏力
假机油屡禁不止,核心在于“收益-风险”的严重失衡。机油市场规模大、销售区域广,监管人员有限,难以全面监管。假机油生产和销售隐蔽性强,不法商家频繁更换地点,如打游击战。此外,鉴定假机油需专业技术和设备,部分基层监管部门缺乏资源,导致查处无法及时、有效。
低价需求、渠道漏洞、技术仿冒与监管乏力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复杂交织的利益生态,破局假油产业链刻不容缓。
破局之策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当然,假机油泛滥绝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要遏制假机油市场渗透,必须多方协同,加强监管、提高消费者辨别能力,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1.用“制度刚性”压缩黑产空间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严厉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市场监管,增加投入,建立常态化机制,加大抽查频次和力度;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严惩假机油案件。
2.用“品牌责任”筑牢防线
企业要严格把控质量,建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申请专利和商标;与经销商紧密合作,完善销售渠道和追溯体系。
以三头六臂与京东养车为例:
三头六臂通过“全链路品控+防伪技术升级”直面假机油挑战:生产端采用优质基础油与添加剂,每批次机油均经严苛指标检测,从源头杜绝劣质原料;扫码查询产品信息,切断假货混入正规渠道的可能。
![]()
![]()
京东养车依托平台技术优势,推出“消费者机油鉴真服务平台”,用户通过京东APP扫描品牌机油瓶身的鉴真二维码,即可进行多品牌商品防伪鉴别,一眼辨真假。
![]()
当“买正品=扫扫码查真伪”成为常态,假机油的生存空间自然被压缩。
3.用“理性选择”切断黑产链条
消费者购买时应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查看包装、标识和防伪标志,不贪便宜;对产品有疑问可咨询鉴定,发现线索积极举报。
4.用“第三方力量”补位监管
消费者协会可联合检测机构,定期发布“机油真伪抽检报告”;行业协会可推动企业共享防伪技术,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售假商户寸步难行。
治理假机油,关键在“打破信息不对称”。当消费者能轻松辨真假、企业能精准防仿冒、监管能快速响应,黑产链自然就会失去所谓的生存土壤,而这需要长期投入。
全链协同
后市场“血液”更纯净
当假机油成为行业潜规则,受害的不仅是车主,更是汽车后市场的根基。
于车主而言,使用假机油无疑是一场灾难。不仅会导致车辆发动机损坏,维修费用高昂,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危及自身生命安全。一辆原本性能良好的车辆,若因使用假机油而频繁出现故障,将严重影响车主的出行便利,同时也会使车主对汽车后市场失去信心。
从汽车后市场的角度来看,假机油泛滥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正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生产和品牌建设,生产出高质量的机油产品,却因假机油价格低廉而丧失市场份额。不法商家通过销售假机油获取非法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使整个汽车后市场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长此以往,正规企业可能因利润微薄而减少研发投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整个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水平。
假机油的“黑产链”或许顽固,但破局的曙光已在眼前:
当三头六臂用扫码查询产品信息让每瓶机油说清来路,京东养车以全程溯源切断假货流通,越来越多企业扛起守正大旗,消费者学会扫码辨真……
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静默的后市场保卫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