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科创中国)
土遗址是指人类历史上以土为主要材料而建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然而,在几千年的岁月流逝中,这些宝贵的土遗址会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生病”,会出现浅表层风化、动物损害、植物损害、微生物损害、生产和建设损害及历史加固失效等现象。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落下帷幕。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崔凯教授指导、王冠众负责的《遗拓华夏——丝绸之路土遗址科学保护的中国方案》项目斩获金奖,并入围大赛同期创新成果展。
保护工作从经验化迈向科学化
我国现存土遗址超800处。从良渚遗址到西夏王陵,从三星堆古城到西北长城,这些以土为骨的文化遗产正面临风化、裂隙、坍塌等“病害”威胁。片状剥离可侵蚀遗址80%以上表面积,若不干预,裂隙会逐步扩大,甚至整体垮塌。
“传统修复手段或加固深度不足5厘米,会形成‘两张皮’,或注浆耗时超48小时、效率低下。”王冠众说,这些手段始终难以突破核心瓶颈。
针对这一痛点,“遗拓华夏”团队研发出三大核心技术构建“科学保护体系”:桩—浆联合加固工艺通过计算裂隙损伤程度,开设特殊角度槽口与石灰桩孔,搭配加入生石灰的新型微膨胀浆液,大幅提升修补材料的抗剪与黏聚能力。电渗注浆技术以电力为载体驱动加固液渗透,将传统24小时注浆时间缩短至8小时,还能通过参数调整精准控制加固深度与广度,适配不同发育程度的风化病害。数智化锚固灌浆材料则依托自研程序与全国百余处遗址勘察数据,可定制稠度适宜、抗干缩的修复浆液,其中SH加固浆液安全无毒,与土体兼容性强,已在西北干旱区遗址修复中验证效果。
团队还建立了覆盖5个气候区、7个朝代的土遗址加固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表层抗风化性能、表面硬度、色差等7项指标,为每一处修复遗址提供“术后体检报告”,让保护工作从经验化迈向科学化。
科学方法延续文化遗产生命
这支团队是兰州理工大学跨学科创新的典型代表。据介绍,“遗拓华夏”团队依托学校红柳创客梦工厂与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敦煌)组建,30余名成员涵盖3名教授、2名副教授,以及7名博士生、19名硕士生,横跨土木工程、材料科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
“三年前我从河南来到甘肃,第一次见到夯土长城被风沙侵蚀的痕迹,就下定决心用科技守护这些历史遗存。”团队核心成员、博士生文祥宇回忆,从陕西定边砖井堡的风雪现场,到宁夏银川磨石口长城的修复工地,再到四川三星堆古城的城墙遗址……为获取第一手数据,团队近五年足迹横跨半个中国,累计探寻土遗址百余处,开展上千次现场试验。
“最难忘的是在吴起长城镇的长城遗址,我们带着设备在野外露宿,昼夜观测电渗注浆后的加固效果。”团队中的硕士生代佳骏分享,“当看到原本簌簌掉土的墙面,在技术干预后能抵御风沙侵蚀,突然倍感自豪。而站在遗址前,仿佛能看见古人筑城的场景,这种跨越千年的连接,让所有辛苦都有了意义。”
“土遗址保护既要‘最小干预’,又要‘长久守护’。我们的技术创新,始终以‘兼容遗址本体’为前提,比如新型浆液取材与遗址同源的土质,电渗参数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动态调整,这才是中国方案的核心——不是用现代技术改造遗产,而是用科学方法延续遗产的生命。”崔凯说。
目前,“遗拓华夏”项目的核心技术已在西北干旱区多个重要遗址落地应用。在宁夏磨石口长城,团队通过电渗注浆与冲击回压技术,让风化严重的城墙表面硬度提升40%;在陕西榆林明长城段落,1平方米示范区域经修复后,已平稳抵御两年风沙考验,未出现新的剥离与裂隙。
随着项目斩获金奖,团队技术方案已引起广泛关注。“我们计划与中亚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把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遗址保护技术推广出去。”崔凯透露,未来将通过技术培训、联合修复等形式,让中国土遗址保护经验服务全球丝路文化遗产传承。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颉满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