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钢琴老师,我常常在想,音乐、尤其是钢琴,对我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技艺?是陪伴?还是精神共鸣?
然而在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的故事里,我似乎找到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注脚。
我们常常惊叹于杨振宁先生的伟大贡献——那些深刻的、闪耀着宇宙秩序之美的公式和理论。
但往往会忽略,支撑着这位科学巨匠的精神世界里,还有着柔软和感性的一面。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很多关于他们生活的报道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在他们清华园的“归根居”里,客厅中安放着一台钢琴。
那是翁帆女士弹钢琴的地方。
多少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翁帆女士弹奏着悠扬的钢琴曲,让探索过物理学之巅的智者,得以片刻“归根”,滋润了杨振宁先生的心灵。
在杨振宁先生的二弟杨振平先生,发表的一篇《父亲与大哥》的回忆文章中透露:
“大哥杨振宁非常喜欢音乐,特别喜欢唱歌,不论是在校园里走路,还是在家里做功课,总是要大声地唱中国歌、英文歌。
他的弟妹们听来听去,把他常唱的歌也全学会了。杨振宁的同学也说他是最喜欢唱歌的同学,尽管他的歌喉并不优美。”
![]()
为什么他那么喜欢音乐呢?
他在访谈中提到过:“我研究物理,是在追求一种内在的和谐美。”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都喜欢音乐呢?
例如爱因斯坦喜欢小提琴、费曼喜欢打鼓。
我想,可能是因为音乐和科学,都在探索”秩序与自由“的边界。
尤其是古典音乐,科学是追求宇宙逻辑秩序,音乐在追求情感和谐和声之美。
我发现喜欢古典音乐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杨振宁先生探索宇宙的对称与规范,而巴赫的赋格,严谨的对位、精妙的结构,其实也是声音的数学。
每当翁帆在弹琴,杨振宁在一旁静静的听,是音乐让他们跨越年龄差距,回到心灵共振的层面。
杨振宁的晚年,不再只是方程与论文,而是有人在身旁,为他弹奏一首钢琴曲,那旋律,不只是陪伴,更是对“科学之美的的另一种延伸。
音乐的意义在这一刻得到升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