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K哥受邀参加一场CTO闭门会。期间,有人提问:“K总,现在虽说很多企业都在做AI变革,可失败率也高的吓人,您走访过这么多企业,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这个问题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几乎人人都知道AI重要,但是不少企业在投入巨大资源后,收效甚微,甚至以失败告终。
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K哥结合顿悟山丘团队为十多家大中型企业成功转型的实践经验,从“势道术”三个层面分享我的观察与思考。
01 明势:找准AI变革的战略机会点
“势”是趋势,是方向。在风口浪尖上,看清方向比埋头苦干更重要。AI变革的战略机会点,需要我们“向外”看清技术全貌,更要“向内”审视自身基础。
1、向外:AI布局,遵循技术成熟度曲线
任何技术都有其发展周期和规律,要做出科学的AI布局,必须要先了解该技术当前的发展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Gartner2025年AI技术成熟度曲线,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AI技术发展评估体系。
![]()
根据该曲线,企业AI的战略布局可分为短、中、长期三个阶段:
短期投入(<2年):端侧AI、复合AI与负责任的AI
这些技术已具备一定可行性,且能较快带来效益 。比如,将AI能力下沉到边缘设备(端侧AI),以及整合多种AI技术解决复杂问题(复合AI),都是短期内能见效的重点。
中期发展(2~5年):生成式AI、多模态AI与AI工程
多模态AI的结合将进一步拓宽生成式AI的应用边界;AI工程(AI Engineering)和大模型运营化(ModelOps)这类基础性技术,是中期的投资重点 。
长期储备(5年+):AI就绪数据与AI仿真
AI就绪数据强调数据质量、可访问性和治理的重要性,是所有高级AI应用的基础;AI仿真、数字孪生世界,是具备颠覆性的技术,值得长期关注。
AI变革,是在看懂技术趋势后,有层次、有节奏的规划和落地。
2、向內:“AI Ready”评估先行
K哥见过很多失败的AI项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低估了对自身“就绪度”的要求。思科与KPMG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就绪度白皮书》中,提出了“AI Ready”的概念,强调企业在引入AI之前,需在战略、技术基建、数据、组织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做好准备。
![]()
调研显示,仅有约30%的企业自评AI就绪度“超出行业平均水平”。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企业在开始AI转型时,都是带着“瘸腿”匆忙上路的。
而“AI Ready”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全面的能力体系。它涵盖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维度:
硬实力体现在底层基础,包括:
技术层面: 企业是否有合适的AI平台、工具和框架,并能确保AI的可解释性和可信度。
数据层面: 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和治理能力是否健全,确保数据安全、准确、多样和及时。
业务层面: AI能否深度融入业务的前、中、后台,实现流程智能化和效率提升。
而软实力则聚焦于上层建筑,包括:
战略层面: 企业是否有清晰的AI愿景、任务和政策,是否与整体业务战略高度契合。
治理层面: 是否建立了AI开发和应用中的风险防范、合规运营及伦理责任机制。
人才层面: AI人才储备、培养、激励策略是否完善,能否通过内外部资源弥补人才缺口。
组织层面: 是否形成面向AI的系统性支持体系,包括领导层价值观、组织规范、跨部门协作及AI生态建设。
企业在启动AI项目前,CTO对自己企业进行一次彻底的“AI Ready”评估,是既必要又重要的。
02 取道:重视AI变革方法论
“道”是路径,是方法论。AI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驱动业务和组织变革的“道”。只有遵循正确的变革路径,才能确保投入转化为价值。
1、AI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AI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不尽相同,其颠覆力的大小,取决于不同行业的不同特征。总体来说,行业可以分为知识密集型、情绪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类。
![]()
知识密集型行业:心理咨询、高端医疗服务、创意产业等都属于此类。AI可以分析海量医疗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也可以在艺术创作中提供灵感,优化设计流程等等。
情绪密集型行业:涵盖养老服务、儿童保育、高端餐饮以及酒店和旅游业等,这些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与情感交流。AI在这里的角色不是取代,而是赋能。
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工程设计与施工、制造业中的精密作业、科研实验以及农业科技等领域。比如,智能机器人让生产线更高效稳定、AI识别系统精准监测作物病虫害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等。
2、企业AI变革方法论
在AI变革过程中,系统化的方法论能让企业少走弯路,更好地看清前进的方向。顿悟山丘团队提出的“Rocket框架”,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论,它强调AI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战略、运营、人才和文化等六大核心要素:
![]()
AI企业战略:明确AI愿景、实施蓝图和建设路径。
技术能力:涵盖短、中、长期的AI技术规划,选择合适的AI路径,并进行相应的资源投入。
数据能力:构建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将数据视为核心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运营模式:推动业务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新的运营机制,以AI驱动模式创新。
AI人才:培养和引进既懂AI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组织与文化:建立面向AI的组织架构,鼓励试错的AI创新文化。
这个框架既可以作为企业对照的“体检表”,同时也是变革行动的“路线图”。
03 优术:学习行业AI落地最佳实践
掌握了“势”和“道”,最终要落实到“术”,也就是具体的执行层面。这就要求企业要善于学习行业内的成熟经验,借鉴最佳实践,找到最契合自身的AI落地路径。
1、企业AI落地的5个阶段
企业AI的应用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AI Ready”水平,按阶段有序推进 :
![]()
工具应用:将AI作为辅助工具,解决单场景中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简单任务。比如人力资源用AI自动筛选简历。
流程优化:将AI嵌入核心业务流程,优化跨部门协作流程。比如,零售企业用AI动态调整库存分配策略。
决策增强:用AI替代部分人类决策与判断。例如能源公司通过AI平衡电网负荷与发电计划。
系统自治:AI实现端到端的闭环系统,动态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全链路自动化。如物流实现“仓-运-配”全流程无人调度。
生态重构:AI重塑商业模式和行业生态,创造新的价值网络,实现跨界融合创新。如制药公司利用AI加速新药研发,并开放分子模拟平台。
失败的项目往往都是因为“野心大于能力”,真正聪明的CIO则懂得从最契合自身的阶段开始,循序渐进地向更高阶段迈进。
2、项目成功的秘密:找准3类落地场景
企业AI落地的场景选择,是“术”的核心。罗兰贝格将企业AI落地场景总结为三个层次:
![]()
1)AI比人做得更快
这类场景多出现在规则清晰、重复性高的工作中,比如AI客服、数据录入、会议纪要生成等。AI的高效计算和海量处理能力,让它在这些方面优势明显。
2)AI比人做得更好
当任务涉及处理海量数据、多维度关联分析,或在高强度、高精度的条件下持续运行时,AI往往能展现出超出人类的表现,比如生产线上的毫秒级质检、医学影像的智能辅助诊断等。AI在此类场景中能够突破人类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瓶颈,带来质量和准确性的大幅提升。
3)AI比人更聪明
在整体优化和复杂协同的场景下,AI也能发挥独特作用。它能够从宏观角度分析全局,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模式和机会。比如供应链的全局优化,市场趋势的深度分析与预测等,AI能通过提供全局最优解或前瞻性洞察,驱动组织能力进化,帮助人类员工胜任更高阶、更复杂的任务。
在规划AI项目时,一定要围绕业务痛点,充分发挥AI的优势,在不同场景中进行精准匹配。这样才能让项目更高效落地,并带来更理想的投产比。
最后,AI变革是一场长期的自我更新。作为CTO,既要有看清趋势的眼光,也要有推动落地的决心,方向准、节奏稳,才能不被各种“风口”裹挟,带领企业穿越浪潮,行稳致远。
来源 |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作者 | Mr.K ; 编辑 | 呼呼大睡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