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后在车辆内睡觉,算醉驾吗?
朋友聚会、家庭聚餐难免喝几杯,酒后怎么回家成了大家最关心的事。有人会找代驾,有人会打车,但也有朋友觉得我就待在车里睡一觉,车又没动,肯定不算酒驾。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河北的一个真实案例,或许能给大家提个醒。
![]()
事情发生在河北某地的一个小区里。那天晚上,值班民警正在巡逻,突然听到一阵特别大的汽车音响声,吵得周围居民都不得安宁。民警赶紧上前查看,发现一辆车停在路边,车门反锁着,驾驶员段某在车里睡得正香。民警敲开车窗把人叫醒,一靠近就闻到了满身的酒气,明显是喝了不少。
随后民警带段某去做了酒精检测,结果出来后大家都吓了一跳:血检显示,他每100毫升血液里酒精含量高达185.79毫克,这已经远远超过了80毫克的醉酒标准,属于严重醉酒状态。交警部门觉得,段某这属于醉酒后驾驶机动车,于是给他开了罚单,还作出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
![]()
可段某对这个处罚特别不服气。他觉得自己太冤枉了:我明明就是在车里睡觉,钥匙都没插在点火开关上,车也没动过一步,怎么就成了醉驾呢?他先申请了行政复议,没想到复议机关也维持了原来的处罚决定。段某还是不认可,干脆把交警部门告上了法院,想讨个说法。
一审法院开庭审理时,双方争论的焦点特别明确:段某只是在车里睡觉,到底算不算“驾驶机动车”?法院仔细查看了证据,发现段某确实是在小区里的车内熟睡,当时车门是锁着的,还开了双闪灯,虽然车子处于发动状态,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开车在道路上行驶过。
![]()
最后一审法院判决:交警部门说段某酒后驾驶机动车,证据不够充分;复议机关维持处罚决定也不合理,所以撤销了原来的行政处罚和复议决定。交警部门对这个结果不服,提起了上诉,可二审法院审理后,还是维持了一审的判决。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到底啥情况才算醉酒驾驶?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
其实《刑法》里早就说清楚了,要构成大家常说的“醉驾”(也就是危险驾驶罪),得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确实达到了醉酒状态,也就是血液里酒精含量超过80毫克/100毫升;二是必须有“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这两个条件少了一个都不算。
![]()
那这里说的“道路”又指什么呢?《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明确规定,“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还有那些虽然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比如广场、公共停车场这些大家都能走的场所。要是段某真的在这些地方醉酒开车,那肯定会被认定为醉驾。
但在这个案例里,交警虽然能证明段某喝醉了,却拿不出证据证明他“驾驶”了机动车。法院认为,就算车子启动了发动机,只要驾驶员没开车在道路上行驶,就不能简单认定为“驾驶行为”。所以段某只是在车里睡觉,没挪动过车辆,最终没被认定为醉驾。
![]()
不过大家可别觉得“酒后在车里睡觉就绝对安全”。这个案例里段某没被处罚,是因为确实没有驾驶行为,可不是说只要在车里睡觉就万事大吉了。
现实中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喝多了在车里睡一觉,等酒醒了再开车就没事。但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差别很大,每个人的体质、喝酒的量、酒的种类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睡了四五个小时,血液里的酒精含量还是超标,这时候开车照样可能被查出酒驾,甚至醉驾。
![]()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车里睡觉时,车子处于可以随时行驶的状态,比如钥匙插在点火开关上、挂着挡位,或者有证据证明你之前开了车只是临时停车休息,这时候就算你觉得自己没“驾驶”,也可能被认定为酒驾。毕竟法律判断“驾驶”,不只是看你有没有“正在开车”,还要看是否存在潜在的驾驶行为和危险状态。
所以说到底,酒后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彻底别碰车。不管是自己开车、让别人帮忙挪车,还是想着就在车里睡会儿,都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与其纠结算不算酒驾,不如提前找好代驾,或者选择打车、坐公交,这样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酒喝多了容易糊涂,但安全这根弦不能松。记住,只要喝了酒,最好的选择就是离方向盘远远的,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对路上所有人最负责的做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