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被抢鸡排校长离世竟然上了热搜第一。
![]()
上一次上热搜还是在他陪餐时,被学生“抢”了鸡排。
学生是个小机灵,先问校长吃不吃鸡排,校长还没反应过来,鸡排就被“顺”走了。
校长想扳回一局,问学生吃粽子吗?学生秒回“吃”,又拿走了校长的粽子。
![]()
这位叫苗本臣的校长,每天会在校门迎接孩子,兜里总备着糖果,随时“贿赂”孩子。
说实话,就这些,确实看不出多“优秀”。
至少,是评不上优秀校长、特级校长的。
后者需要省级课题、核心期刊、各种量化考核,以及现场答辩。
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他突然离世后,全网哀恸让他无愧“优秀”。
近千人现场送行,“地方很小,人都站满了”;
抢他鸡排的孩子说:您回来吧,再也不抢您的鸡排了。
![]()
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个没有光环加持的校长,为何得到如此高的“哀荣”?
一个没有做出惊天动地事业的校长,为何成为孩子及家长心目中“最好的校长”?
另一方面,我们见多了各种“光环”校长。
他们在各种行业论坛中大发宏论,雄辩滔滔,却在校内甚少共鸣,更少看到被坊间津津乐道。
他们占有优质资源,擅长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掠夺抢占优质师生,却谈不上造福一方。
学生们在学习和规训的重压下两眼无光,他们面对镜头谈笑风生。
老师们在教学、考核和家长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他们在各个场合左右逢源。
家长们在课余、假日带着孩子游走于各种补习班,他们在高规格大会上大讲素质教育。
他们兀自在高山开着雪莲,却忘了青青园中葵嗷嗷待哺。
而苗本臣愿意跟孩子们在一起,嘘寒问暖,跟他们一起跑操,开玩笑,抢鸡排。
他并不在意上级评价,也不屑于向上谄媚,而是俯下身子,“只拣儿童多处行”。
孩子的笑脸是最闪亮的奖励,家长的口碑远甚金杯银杯。
![]()
为什么西贝帝国在的预制菜风波中风雨飘摇?为什么小小的鸡排哥一夜爆火?
不是罗永浩多厉害,也不是鸡排哥掌握了什么独门秘籍;
而是老百姓需要热腾腾的“锅气”,而鸡排哥有“锅气”;
老百姓渴望真诚互动,而鸡排哥以诚待人!
太多的校长是“预制”的,而苗本臣,是校长中的“鸡排哥”!
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和我国的陶行知。
他们没有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留下煌煌巨著,在世似乎也没有“特级”“正高”“教育家”的称号。
反而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三朵玫瑰花、陶行知的四颗糖,让人津津乐道,成为教育经典。
理论是灰色的,教育之树常青。真正的教育也许就在细节里。
每天参与热气腾腾的生命现场,让纸面上的文字黯然失色。
对于生命的巨大好奇和欣喜,让他们无暇躲进书斋。
他们的课题是孩子,他们把论文写在了孩子的心里。
全网哀悼一个“普通”校长,是优秀的标准低了,还是优秀校长太少了?
也难怪,网络上到处是学校的糟心事,校服出问题了,校园餐爆雷了,校园霸凌了,家校冲突了。
每个事件的背后,似乎都站着一个不作为的校长,至少没有全力以赴的校长。
虽然有些事情不完全是校长说了算,但是在校园的一亩三分地,校长的权力是很大的。
很大程度上,校长决定着师生的快乐与悲伤、屈辱与荣耀、绝望与希望。
但是往往失望的多。
有些校长不上课,指导老师上课一套一套;有些校长不待在学校,跟商人官员打得火热;有些校长不学无术,跟老师争名夺利,包装自己很有一套。
被抓的校长比比皆是,贪腐的数额、情节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样的校长盘踞学校里,不仅无益,还糟蹋了土壤,污染了空气。
![]()
所以,也许,真的不是苗本臣有多优秀,而是全靠同行衬托。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苗校长走了,有人感慨“好人不长命”,也有人感叹“这才是人民的校长”。
有人吐槽“为什么我们这校长老挨抓?”也有人希望“用我们的校长来换他”。
不免有些“恶毒”地想,如果某些校长也“不幸”了,民间会报以怎样的回响呢?
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