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曾经有一个著名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在看完英国同时也是世界顶级心脏外科医生斯蒂芬·韦斯塔比的第三本传记《修复12000颗心》之后,相信会得到肯定的答案。斯蒂芬·韦斯塔比出生于二战后婴儿潮时期英国北部的贫民区,因为小时候看了一个心脏手术的电视节目,从七岁起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他的外祖父死于心力衰竭,也许是因为目睹自己外祖父因心脏衰竭所导致的痛苦,他更加坚定目标,以便有机会使其他人免于这一痛苦。
《修复12000颗心》写的是韦斯塔比作为规培医生(可以理解为“职业实习期”或“临床学徒期”)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个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的抢救故事以及与它们相伴的内心独白。书的写法像韦斯塔比医生本人高超的手术技术一样精彩。
![]()
《修复12000颗心》,[英]斯蒂芬·韦斯塔比 著,张庆美 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出版
作者从自己作为手术医生驰援外院一场谋杀案受害者手术的伤情讲起,使人身临其境。“手中的凿子对准胸骨中线,用金属锤不断敲击,伴随着飞溅的骨髓,胸骨被一点点劈开。这个过程用电锯只需要五秒就能完成,用凿子却要花上55秒。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保持凿子与胸骨中线对齐上。”成功挽救伤者之后,韦斯塔比还没来得及跟刚认识、一起并肩战斗两小时的代理麻醉医生寒暄,就被自己医院的电话召唤了回去,一位手术后的住院患者心搏骤停。紧接着是另一个医院的接诊电话,一名高速公路上男性摩托车手发生交通事故,X光片显示他的纵隔增宽,很可能是胸主动脉损伤,同时脊柱骨折。
作为“创伤纪事”的案例回忆录,韦斯塔比在字里行间也带领读者了解当时英国医疗的发展水平以及英国的全民医疗体系,例如一位专科医生要负责两家医院;在没有CT扫描和MRI扫描的20世纪80年代,外科医生依靠的仅仅是临床经验、判断以及自己的勇气和担当。
那个充满挑战、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夜晚还没有结束,虽然时间已经到了黎明,韦斯塔比又收到新的召唤,开车再去另外一个医院救治一名刚刚出车祸撞死一对老夫妻的卡车司机。在去医院的路上,韦斯塔比恰好路过了那个车祸现场,脑补了车祸的瞬间。患者的血压已经降到50毫米汞柱,韦斯塔比凭借经验判断,给他静脉注射了一支肾上腺素。而此时的韦斯塔比,已经连续工作了24小时,全靠自己体内的肾上腺素维持专注。
医生不进行道德审判,那是法官的职责;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且要迅速、有效。在重症监护室用急救器械打开患者的胸腔,韦斯塔比看到因剧烈撞击导致的心脏位移、心包撕裂伴心包内膈疝。“我用手中的剪刀精准地刺穿了紧绷的右心房,血喷涌而出。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在颤抖……这招奏效了。就像解开了勒在心脏颈部的绞索一样,原本缺血的心室又充满了血液……”在这场与死神的时间赛跑中,韦斯塔比又赢得一分。
![]()
图源:视觉中国
与我们一般人不同,外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应对仿佛永无止境的各式各样的突发性创伤。在简单睡了几个小时以后,韦斯塔比又被医院的传呼机叫醒,这次是一个12岁男孩的左胸被一根铁管穿透——这是韦斯塔比第一次面对真正意义上的贯穿伤——在另外一个医院等待救治。在英国的医疗体系中,医院是分层级的,并不是所有送去急救的医院都具有进行胸外科手术的条件(无菌手术室、相应的器械)与能力,这也是韦斯塔比一次又一次奔驰在各个医院之间并不得不与陌生的医护团队合作的原因。男孩幸运地得救了,虽然他失去了一半的左肺。
除了讲述一个个精彩的胸部创伤急诊抢救案例,《修复12000颗心》也向读者介绍了创伤救治的最佳早期干预方法,即简单概括为“ABC”的心肺复苏流程:检查气道是否通畅,确保患者呼吸功能,维持心脏循环功能,紧急输血,心脏按压或恢复心率。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宝贵的急救知识。
在书中,韦斯塔比也分享了个人去美国培训那段时间的经历与案例,深入反思了英国和美国不同的创伤急诊反应模式。“(美国)医护人员将她推入距接诊区不到20英尺的手术室……直升机着陆后不到半小时,她的腹部已沿中线被打开……30分钟后所有出血都止住了……住了五天院后康复出院了。”本书的最后一个案例极其精彩,那是他在巴西做访问教授期间搭救的一个枪击案中受伤的孕妇。由于孕妇在抢救期间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肌纤颤,很容易猝死,他当机立断在四分钟之内将新生儿娩出;同时一手将心脏提起,一手将针直接扎入左心尖处,以手动的方式帮助心脏恢复功能。这一次他成功地挽救了两条生命。
![]()
图源:视觉中国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前述提到的患者一样幸运,有一些病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赢回生命。这也是韦斯塔比医疗职业生涯中的挫折与沮丧时刻。在本书中,有专门的一章讲述那些“不必要的死亡”。站在行业顶尖的专业人士,除了自身的精湛技艺,对他的同胞更大的贡献就在于对整个系统的感知与反思,探索开创性的工作方法,带领整个行业向前迈进,做之前从未有人做过的创举。比如提出“无需重症监护的心脏手术方案”,以应对英国当时重症监护室的床位不足问题;提出“由外科执业护士采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所需的下肢大隐静脉手术策略”,因为接受短期培训的规培医生有时难以胜任此项工作;在全球范围内,韦斯塔比带领的牛津心脏中心“首次成功将永久性高速旋转式血泵植入患者体内”,这是心脏移植的代替方案。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造福了全球患者,虽然对于韦斯塔比个人的声誉而言,始终存在风险。“在心脏外科,死亡不可避免。”
在书的后记中,作者也提到了当前时代外科医生所处的困境,“无所畏惧、敢于冒险的外科医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外科医生群体里普遍存在的倦怠、焦虑和抑郁问题,外科医生心理、生理和经济上的代价被刻意忽视。但他不忘鼓励后辈的继任者:“丘吉尔曾勉励我们‘永不,永不,永不屈服’,将这种精神用于救治创伤患者上,尽管并非每次都能成功。”就像韦斯塔比曾经对一个年轻的外科医学生说过的:“做这行是为了病人,不是为我们自己。我们或许会因此吃苦,但很少会在将来后悔。”读完《修复12000颗心》,你真的会相信,因为斯蒂芬·韦斯塔比这样正直、勇敢、聪慧并敢于担当的人的存在,世界会越来越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