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为什么这么穷?
穷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1. 穷人会生一堆孩子,但生孩子不是观念落后,而是一种理性思考,因为穷人所在的国家往往没有社会保障体系,想规避养老和医疗风险,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但是子女身上不确定性太多,或者早夭,或者关系不好,或者没能力养老,穷人往往采取多生几个的策略,尽量规避风险。
2. 婚姻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印度的穷人一般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如果两个村子太近,气候完全一样,你这里发洪水,我这个也发洪水,谁也帮不上谁。两个村子隔开一段距离,气候条件就不一样了,遇到灾险,不至于全军覆没,还可互相帮助。
3.穷人借高利贷,是因为正规金融体系排斥穷人。高利贷的利息高是由风险定价决定的,并非剥削。穷人使用高利贷规避可能出现的灾病风险,几乎不可能脱贫,因为高利贷的利息成本和穷人的违约率“一损俱损”。

穷人不做远期规划
1.绝大多数地方的穷人对教育很不重视,即便很多慈善组织跑来给他们建立学校、普及教育的好处,家长们积极性也不高。因为穷人并不确定 10 个儿女里,哪个可能会给他养老,而偏偏教育是个长期投入,要好多年后才能看到成效。让穷人赌一个遥遥无期的结果,要冒太大风险。他们宁愿把钱花到马上就能见效的事情上,比如买点食物,改善一下伙食。
2.穷人是很穷,连填饱肚子都有困难,如果他们得到慈善机构的粮食补助,但穷人会拿补贴的钱去买电视机、收音机。和我们的直觉相反,对穷人来说,他首要选择不是填饱肚子,而是让自己毫无希望的贫穷生活少一点儿乏味。
3.人的压力和一种叫皮质醇激素水平相关,皮质醇水平越高就代表压力越大。穷人长期处于生存压力中,皮质醇水平很高,这会影响大脑的部分区域,比如前额皮质、类扁桃体等,这些是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所以,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穷人,他们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决定、长远的决策。

穷人充满执拗和偏见
1.穷人会把自己的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但他们的花销很不科学。比如,穷人特别喜欢用抗生素,而且经常会做一些为时已晚的外科手术。也就是说,穷人平常不会花点小钱预防疾病,而等到健康真的出了大问题了,他们又不惜借钱来拼命治疗。穷人相信一种理论,他们觉得药物直接输送至血液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们觉得输液比口服药物更有效,会大量的使用抗生素。
2. 说服穷人父母们让孩子来打疫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因为他们不相信疫苗,并不是所有没接种的孩子都会感染麻疹,但这事儿在家长们看来就有问题了,接种的和没接种的都没得病啊,说明疫苗没用。接种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疾病,其他的疾病可预防不了,受过教育的父母就觉得自己受了骗,以后再也不让孩子打疫苗了。

我们和穷人思维上没有本质区别
1.很多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不办健身卡、不舍得体检,真的检查出大病了,哪怕是晚期,全家人都会四处举债借钱,做各种昂贵的手术,只为延长哪怕几个月的生命。
2.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工作学习,因为游戏的设计者利用了心理学上刺激反馈的概念,这种机制给你一个短期刺激,做一个动作就会有相应的反馈出现,而工作学习是个苦活,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不如游戏里即时刺激有趣。
3. 在不懂的事情上,我们一样有偏见,在网上慷慨激昂的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并不清楚转基因到底是什么,只是凭感觉认为人工的东西不如天然。去医院看病,明明看不懂,但主观会觉得医生肯定做不必要的检查了,在我们认知水平达不到的领域,我们也喜欢按直觉和情绪去理解很多东西。
总结一下: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
第一,避险手段太落后;
第二,他们只顾眼前,不做任何长远规划;
第三,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对不懂的东西有太多偏见。
其实我们和穷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犯的错误,我们也在犯。

金句
穷人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杯茶吧……”。
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穷人来说,存钱的吸引力更小,因为在他们看来,目标太遥远了,而且他们知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
不过,如果不存钱,他们会一直穷下去。放弃短期目标,追求长期目标,需要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自我控制就像一块肌肉:我们用这块肌肉时就会感到劳累,因此穷人很难存下钱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生活在安全而干净的家中、躺在舒适沙发上的我们来说,痛斥家长式作风的危害、告诉自己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是轻而易举的。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富裕世界的人来说,我们目前不正是这种家长式作风的永久受益者么?
我们深深扎根于这一体系而浑然不觉。这个体系不仅可以将我们照顾得更好,而且我们也不需要去思考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觉,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与身边人的贫富差距,往往就是从一套房子开始的。
可能曾经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家庭,拿着差不多的收入,有着差不多的小积蓄,过着差不多的小日子。
然而,转折点就在十年前的那个午后,你买了一套房,我买了一辆车。
你的一套房现在变成了五套帮你遮风避雨,而我的一辆车现在正停在报废场晒着太阳。
你可能已经从普通走向富裕,而我却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相对贫穷。
当初,是怎样的逻辑和心理?让我们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决策,导致若干年后造成的巨大差异。
你可能不会全盘告诉我,我也不会去追问每一个细节。不过,这些事情总是值得研究。
2019年10月15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发展经济学家以对贫穷的研究获此殊荣,他们的贡献和成果都写在一本叫《贫穷的本质》书中,深刻揭示了为什么贫穷,如何摆脱贫穷。
我花了两天两夜钻入这本书中,也想探寻一番,到底为什么它能得诺贝尔,到底为什么有人穷,有人富,且差距还这么大。
我也逐渐剥开迷雾,为什么有人就偏偏在好的时机买了房,有人却一直在纠结,而被身边人甩在身后,走向相对贫穷。

贫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信息非常重要”也是一条信息。
穷人很笨,还很懒,而且性格还很固执,所以赚不到钱。
这是维多利亚时期经济学家们对穷人的观点。也就是说,你如果这样看穷人,你的思想已经过时200年了。
而如今的2019,《贫穷的本质》对穷人研究的几个结论,放在首位的是这么一句话:“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
这非常明晰,如果硬要找一个穷的本质,就是信息。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大家都羡慕他很早就做出了一年买一套房的明智决策,也明白这个决策的原因是他认为中国土地要升值。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吴晓波曾在一次节目中不经意透露,他在图书馆翻阅书籍学习的时候,看到一本书上说,发展中国家的不动产会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快速升值,后来查阅很多书籍都是一样的结论。于是他坚定地投资了中国楼市。
这番论断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看书可以学习提升,二是书上的那些结论。
而穷人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些信息,甚至中国现在还有许多地方和许多人,认为读书是没有意义的。
《贫》中描述到,印度很多穷人都非常聪明,可以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让自己的开销更合理也更高效,他们同时还非常勤快,身兼数职夜以继日。
可惜的是,印度家长们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息,精打细算却把子女教育的钱都省下来了;印度穷人们也没有任何的经济学常识,不知道只有在一个领域深耕才能成为专家。
这种信息的缺乏,让穷人的上升通道更加狭窄,让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更加缓慢。
没人愿意花精力告诉赞比亚公民接种疫苗的好处,导致疟疾的传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条普通的信息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就像几年前某个朋友决定买房,也许只是身边人房子涨了的信息刺激到了他,但却导致他的资产在几年后巨大增值。
今天也是一样,我们谁都想要更加富裕,努力和聪颖当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如此庞杂的信息流中间,筛选更靠谱,更有用的信息,来做更明智、更理性的决策。
其实我们每天不断地输出文章,就正是在做这样一件事。在中国楼市已经到了普涨结束,区域分化的时期。
我们通过对信息的搜集、筛选、研究和精炼,再结合自身多年的地产从业经验,输出更高效的升级版信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让大家的资金流向更有价值、更有潜力的城市和区域,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信息都至关重要。
“信息非常重要”,这本身就已经是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了,我们可能已经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让穷人知道并接受“信息不同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结果差异”这个信息,依然相当困难。
所以,你现在也许已经明白,智商、性格和努力程度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信息才是贫富分化的关键因子。但其实信息差这种东西,许多人也已经看得非常明白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如果贫穷的本质只是信息不对等,那你就太小瞧诺贝尔奖了。
来源:驭风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