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印度民众在旁遮普邦农田发现一枚相对完整的霹雳-15E空空导弹残骸,引发国际关注。随后日本专家高调介入分析,试图破解中国导弹技术,但这场“技术窃取”闹剧最终暴露了逆向工程的现实瓶颈。
印巴边境那天闹出挺大动静,巴基斯坦那边的枭龙一起飞,霹雳-15E导弹就跟着出去了,阵风战机根本躲不开,导弹一枚枚打出去,有的直接命中,有的飞到半路没了锁定,燃料一烧完就掉到印度那边,地上剩下一大截弹体,推进段都还在,就是导引头和弹头不见了,可能是撞了也可能是自毁,就剩个外壳。印度那边捡到东西可高兴了,新闻里天天播,说要联合美国、日本一起拆开研究,想搞明白里头的门道。
日本的技术团队还真就过来了,上手开始拆,拆着拆着心里就发毛,霹雳-15E的发动机用的是双脉冲,推力猛,能打180公里开外,关键是弹体里面涂的那层合金,是航天级别的材料,摸着都费劲,根本复制不了,电路板就更不用提,FPGA芯片早就熔了,原理你可能懂,可数据没了,算法也拿不出来,自毁程序启动得太快了,日本专家只能对外讲,这弹体就算给你一个完整的也没用,导引头里有“蛟龙码”加密,还有21种稀土复合材料配方,谁也仿不来。
芯片一熔,技术泄露的风险就没了,外贸版的霹雳-15E,雷达频段跟我们自己用的不一样,抗干扰的能耐也弱一些,实战里打掉阵风那一发,用的是远程巡航,飞到最后三十公里才开机,潜伏加冲刺靠的是一整套集成系统,卖出去的版本都减了配置,导弹真要是失效,里面的高压电自动就把芯片烧毁了,模块化的结构,一堆残骸没多大研究价值。
嘴上都说要研究,实际上中国导弹的技术代差就摆在那,日本自己的报告都承认,AESA雷达抗干扰能力达到91%,比美国AIM-120D的82%还要高,数据链、跳频技术很成熟,印度阵风那个SPECTRA系统根本干扰不了,我们新一代的霹雳-17都已经在测试了,射程三百公里,外贸版肯定要慢好几拍,核心的东西他们碰不到。
印度和日本凑一块拆东西,更多的是一种焦虑,印度自己的阿斯特拉射程也就一百公里,还老得靠俄罗斯欧洲的技术,日本制造是精细,可集成能力跟不上,就算把技术拆明白了也没用,缺原材料,没有供应链,碳化硅纤维、稀土配方这些东西,短时间里照着画也画不出来。
最后这一地的残骸就成了新闻,印度大张旗鼓地转移国内视线,日本想趁机摸点技术,其实都没捞到什么实际好处,巴基斯坦那边退役的将军都说了,你捡个F1赛车的外壳,也造不出它的引擎,中国军工是整个体系摆在那,单个零件流出去没什么用,印度那边还在琢磨残骸怎么分,我们新一代的导弹早就进入测试阶段了,这个差距还在变大。
![]()
参考资料:《中华网》、《网易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