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这个人与刘邦非常相似,他会在关键时刻做出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选择。
而且他也非常重视并听从身边门客或谋士的建议。
张耳被项羽封为常山王之后,陈馀仅被封了三个县,他感觉自己受到轻视异常愤怒。
他联合齐王田荣共同对抗项羽,在田荣的帮助下陈馀袭击张耳得手,张耳败走。
此时张耳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投靠项羽,另外一条路是选择跟随刘邦。
按照正常逻辑来讲,张耳选择投靠项羽才是首选。
首先、正如张耳所说,此时项羽的实力更加强势,项羽是西楚霸王,领土最大、年龄又轻、从巨鹿之战表现出的军事实力更强,而他主导的分封又展现了他“诸侯之主”的地位。
![]()
其次、张耳的常山王是项羽立的,所以陈馀攻打张耳的行为,不仅是他俩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对项羽分封之后新秩序的破坏,项羽有责任也有意愿攻打陈馀。
第三、张耳与刘邦有旧,刘邦曾经做过张耳的门客,对于张耳来说去依附自己曾经的小弟,在面子上是过不去的。
“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
而且张耳无法预知楚汉之争的走向,从当时纸面实力对比,项羽夺取天下的可能性更大。
![]()
张耳最终选择跟随刘邦,是因为门客甘公给出的天象,而不是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就很具有魔幻色彩。
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
其实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张耳的第一选择是项羽,在门客的干预下,他才选择了刘邦,以后见之明很容易给我们一个错觉,张耳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这反而会令人陷入证实偏见之中。张耳很可能仅仅是一名幸运儿,他幸运的选择了刘邦。
幸存者偏见让我们对张耳的选择,与刘邦最后取得成功之间产生了某种内部的必然联系!
张耳投靠刘邦的时候,应该是汉二年一月。
刘邦刚平定了三秦,刘邦对张耳的待遇非常优厚。
汉王亦还定三秦,方围章邯废丘。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同年四月,攻入彭城的刘邦,被项羽打败。
这是刘邦出兵以来最大的危机,56万大军不敌项羽的3万人。
基于这种局面,诸侯纷纷脱离刘邦,张耳并没有因为刘邦的失败转投项羽。
这是张耳第二次站队刘邦。
![]()
与第一次站队不同,张耳这次选择因为对项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张耳被陈馀打败之后没有首选项羽,这很容易失去项羽的信任,而失去信任的张耳最后的结局如何,他是完全无法评估的,不过从韩王成的结局来看,跟刘邦走的近的结局都不好。
更何况他又因刘邦劣势而选择转投项羽,更是会对自己的名声产生极不利的影响。
刘邦为了促使陈馀出兵,假装杀死了张耳。刘邦彭城失败之后,陈馀知道刘邦在欺骗自己,这导致刘邦跟陈馀的关系产生了矛盾和不信任,这反而对张耳有利。
如果张耳投降项羽,项羽为了拉拢陈馀,把张耳出卖给陈馀,也不是不可能的,这种风险对于张耳来说完全是不可控的,反而跟随刘邦相对来说更加安全,而且优厚的待遇也令张耳不好意思背叛刘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