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早上赶集的时候就属新鲜的海货,卖得最好,尤其是刚刚运来的新鲜鲅鱼,被老板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上。
鲅鱼营养丰富,吃法颇多,红烧鲅鱼、酱焖鲅鱼、干烧鲅鱼、清炖鲅鱼、鲅鱼饺子、鲅鱼丸子,每一种都鲜美可口,尤其是它肉质肥厚,没有小刺,只有一根主刺,特别受家里老人小孩的欢迎。
![]()
店主一边将鲅鱼摆在大块的冰块上,一边热情地做着介绍。不少人都会凑近看看,但真正掏钱购买的却寥寥无几。是大家都不爱吃鲅鱼了么?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我把疑问发布到网上,看了网友评论区的解释,才明白这4个扎心原因才是最现实的。
![]()
【价格越降越观望】
首先是产量与价格波动带来的消费观望。鲅鱼的海域产量本就有“大小年”规律,去年因产量偏少,市场供需紧张推高了价格;今年则迎来丰收季,捕捞量大幅增加,供过于求的局面直接拉低了售价。
对消费者而言,“降价”本是好事,但持续走低的价格反而让大家犯了嘀咕,总担心今天买了,明天价格还会再降,自己“买贵了”。这种心理让不少人选择暂时观望,抱着“再等等”的心态,导致市场上出现“只问不买”的情况。
【核污染阴影疑虑难消】
![]()
其次,核污水排海的担忧成了消费“拦路虎”。鲅鱼作为典型的洄游鱼类,其生长轨迹会随洋流变化,而日本核污水排海后,“海洋污染”“鱼类安全”成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尽管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表明市场上的鲅鱼存在核污染,但“怕吃到有问题的鱼”“担心长期食用影响健康甚至致癌”的顾虑,让很多人对包括鲅鱼在内的海鱼望而却步,直接切断了购买意愿。
![]()
【等待风干的时节】
再者,季节因素制约了“批量消费”需求。在北方地区,鲅鱼的一大消费场景是制作鱼干或腌鱼,这种吃法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通常要等到平均气温降至5℃以下,低温环境能避免鱼肉变质,还能让风味更好地沉淀。
而当前秋季气温尚未达标,无论是家庭还是商户,都暂时没有批量购买鲅鱼制作腌制品的需求,这也使得鲅鱼的消费热度难以提升。
![]()
【未到冷季口感欠佳】
另外,肉质口感的季节性差异也影响了消费者选择。鲅鱼属于冷水鱼,其肉质会随水温变化:水温越低,肉质越紧实弹牙,鲜味也更浓郁,每年开春水温较低时,正是鲅鱼口感最佳的时期。
而眼下秋季水温尚未大幅下降,鲅鱼的肉质相对松散,口感远不如旺季,不少追求口感的消费者因此放弃购买,转而选择其他当季口感更优的鱼类。
![]()
除了以上这四种原因,烹饪门槛也让不少人“爱而不买”。鲅鱼的腥味相对较重,对烹饪技巧有一定要求,但多数家庭常用的清蒸、烤制、香煎等简单做法,很难彻底去除腥味,处理不当反而会让鱼肉“难以下咽”。
正因如此,很多人虽然喜欢吃鲅鱼,却不敢自己购买在家做,更倾向于直接去饭店点现成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上的零售需求。
![]()
从产量、安全顾虑,到季节、烹饪门槛,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今年鲅鱼“不受欢迎”的现状,您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今天关于鲅鱼上市遇冷就和您聊到这儿,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见吗?如果有的话,欢迎评论区留言和大家分享讨论。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