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都说国内的企业内卷太过残忍,但看到印度这座“外企坟厂”,才知道什么是吃肉不剩骨头。
当vivo印度分公司51%股权被塔塔集团收购的消息传开,许多人误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商业合作,可这场“合作”的底色,远比表面更复杂。
为何中企在印度会陷入“要么让渡核心股权,要么退出市场”的两难?被称作印度“无冕之王”的塔塔集团,又如何与政府形成联动,成为产业布局的关键推手?
![]()
印度的“规则陷阱”
最近vivo印度分公司的股权变动,让不少人看清了印度市场的“隐形门槛”。
表面上是塔塔集团收购vivo印度51%股份、合建新公司的商业合作,实则是印度今年3月推出的三项政策在背后“施压”。
外来手机企业想在印度经营,不仅要把部分股份卖给印度本土方,连高管、经销商都得换成印度籍。
这可不是简单的“本土化要求”,更像是一种近乎釜底抽薪的约束:当企业的大股东和核心管理者都换成本土力量,中国企业对品牌的掌控权其实已被大幅削弱。
![]()
其实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对中企出手,此前小米印度分公司就曾遭遇资产冻结,理由是“涉嫌违规”,本质上和vivo如今的处境一脉相承。
印度想通过修改“游戏规则”,把外资企业的核心利益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有人可能觉得“和本土财阀合作不算坏事”,但关键在于这种合作并非平等协商,而是政策倒逼下的“被迫选择”。
对vivo来说,要么接受股权让渡,要么退出印度这个庞大市场,这种二选一的局面,暴露的是部分新兴市场在吸引外资时的“功利性”:只想要产业红利,却不愿遵守全球化下的公平合作原则。
![]()
产业抓手
这次收购vivo股份的塔塔集团,绝非普通财阀,说它是印度“无冕之王”也不为过。
早在上世纪英国殖民印度时,塔塔家族就靠着和殖民官员的紧密联系积累原始资本,到如今,它的触角已伸到印度经济的方方面面。
一年营收能占到印度GDP的6%,钢铁、化工等关键产业几乎被它垄断,旗下分公司还能跻身世界500强。
更值得注意的是,塔塔和印度政府的关系远超普通企业:政府想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塔塔就成了最好的“抓手”。
![]()
而塔塔需要政策倾斜维持垄断,政府也乐于顺水推舟,两者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政商关系。
去年10月,塔塔斥资收购中国台湾的苹果代工厂,宣布要为苹果生产手机,这步棋其实和收购vivo股份一脉相承。
对印度来说,想在全球手机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光靠吸引外资不够,还得有本土企业“挑大梁”,塔塔刚好能扮演这个角色。
对塔塔而言,做苹果代工、收购vivo股份,既能摆脱“传统垄断财阀”的标签,又能切入高增长的手机行业,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
这种“政府意志+企业利益”的结合,让vivo的股权变动更像是一场早有预谋的“产业布局”,而非单纯的商业收购。
![]()
全球化真的“已死”吗?
vivo事件之所以让人揪心,还因为它折射出当下全球化的尴尬处境。
1789年美国刚独立时,对英国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后来工业强大了不仅没降关税,反而把税率提到49%。
直到二战后,美国成了全球霸主,才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打造所谓的“地球村”。
可如今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欧美又开始重拾保护主义。
![]()
欧盟出台数字服务法案限制外资科技公司,美国推动“近岸外包”把产业链拉回本土,连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都直言“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几乎已死”。
但要说全球化彻底终结,其实也不准确。
更准确的是,过去那种“无差别开放、无条件自由”的全球化正在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有规则、有底线”的新全球化。
对中国企业来说,vivo的经历是个重要提醒:不能再抱着“只要产品好,在哪都能做”的旧思维,得学会看清不同市场的“隐性规则”。
![]()
结语
在印度这样的市场,要提前预判政策变动,做好多元化布局,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同时也要明白,真正的合作共赢不是单方面妥协,而是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找到平衡点。
全球化的本质是互利,要是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规则碾压”,最终只会让更多企业对新兴市场望而却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