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用这句诗来形容女学霸李一诺,我想再适合不过。
![]()
在大众眼中,李一诺应该就是大家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性格开朗,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还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样的女性,堪称教科书般的存在。
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选中李一诺来花钱,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
清华逆袭
1996年,18岁的李一诺带着“山东理科保送第一”的光环冲进清华,却被泼了冷水:
同学能直接读外文文献,她微积分首考只拿67分,躲在图书馆哭了整宿。
转机出现在大一暑假,留校补课的她结识了同乡颜宁,两个不服输的姑娘成了“最强闺蜜”,在颐和园的长廊下喊出“要当科学家”的誓言。
![]()
更暖的是母亲的支持,知道女儿焦虑,她二话不说辞了济南的工作来北京,周末从南郊骑两个小时单车找李一诺,拉着她去郊外骑行散心,用行动一点点抚平女儿的不安。
这份陪伴让李一诺重拾状态,2000年以专业第一拿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全额奖学金。
博士期间她连发8篇论文,其中2篇登国际顶刊,可看着母亲鬓角的白发,她改了主意:“科研路太长,我得先让妈过好日子。”
![]()
6年拼出麦肯锡首位华裔女合伙人
2004年,27岁的李一诺拒了斯坦福博士后offer,冲着11万美元年薪入职麦肯锡洛杉矶分公司——这是她能想到“最快改善家境”的办法。
可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作为团队里唯一非商科背景的华人,她第一次拿起财务报表时简直像看天书,密密麻麻的数语和数据看得头晕脑胀。
不仅如此,同事们都是常春藤名校出身的精英,开会时张口闭口就是行业动态,她压根插不上话,只能坐在角落默默记笔记。
![]()
为了显得“合群”,她咬咬牙花半个月工资买了套名牌套装,可即便打扮得一丝不苟,见客户时还是被当成“端茶小妹”,递水递资料的活儿全落到她头上。
就在她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候,一位资深同事的话像惊雷般点醒了她:“想不被摆布,就做制定规则的人”。
![]()
这句话瞬间戳中了李一诺,这不就是母亲从小教她的“不服命”劲儿吗?
她当即丢掉伪装,重拾那股“死磕到底”的韧性:
每天早上七点第一个到公司,晚上十点后才离开,把厚厚的行业报告当成小说一页页啃,就连做梦都在背市场数据,正如她后来分享的“麦肯锡定律”说的那样,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成长里。
![]()
2009年,公司接到一个没人敢接的“烫手山芋”——药企的基因治疗商业化项目。
要知道,当时行业里早有“十年十个亿”的说法,形容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更何况基因治疗商业化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企业团队经验不足,合规和效率的平衡更是难题。
![]()
可李一诺主动接下了这个活儿,两周时间里啃完了5年的行业文献,光笔记就记了三大本。
结合自己的生物专业背景,她提出“先推罕见病产品、再拓常见病”的方案:
罕见病领域竞争小、政策支持力度大,先靠这个打开市场建立口碑,再逐步拓展常见病赛道,既降低了风险又能稳步推进。
![]()
这个方案直接打动了客户,就连公司以严苛著称的德国高管,看完她的项目书后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直言“无可挑剔”。
靠着这股拼劲,李一诺一路从分析师做到项目经理,2011年,入职仅6年的她硬生生打破了麦肯锡的历史,成为首位华裔女性全球合伙人,年薪一举突破百万美元。
![]()
被世界首富选中
就在职场顺风顺水时,李一诺却陷入迷茫:“拿着百万年薪,可总觉得少了点意义。”
2015年,比尔・盖茨基金会的邀约信递到她手上,两小时的面谈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
这位世界首富没有空谈大道理,反而抛出一组扎心的数据:“全球研究男性脱发的经费是疟疾的4倍,可疟疾每年夺走数十万儿童生命”。
“那一刻突然醒悟,我手里的能力不该只用来做商业项目,该做更能改变他人命运的事”。
没有丝毫犹豫,她决定辞掉麦肯锡合伙人,主动降薪三分之二,出任盖茨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带着全家从美国搬回了中国。
![]()
刚上任她就把母亲教的“责任比什么都重要”刻进了工作里。
为了摸清基层卫生需求,她带着团队钻山西窑洞、蹲云南村寨,挽着裤腿和村民聊防疫,拿着笔记本记下每一个诉求。
而且她对每笔拨款都盯得极严,从项目申报到落地验收,每个环节都亲自审核,生怕一分钱没花在刀刃上。
![]()
有次为了对接偏远地区的疾控项目,她连续飞行40小时横跨半球,落地就发起高烧,可即便挂着吊瓶,还是撑着精神开了3小时项目会,身边同事劝她歇一歇,她只摆摆手。
那会儿不少人对国际基金会有误解,觉得“外资机构不接地气”。
李一诺干脆给自己安了个“人傻钱多”的玩笑人设,跑遍各地做科普:“我们的钱都花在刀刃上,不是来摆架子的”,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消解偏见。
![]()
不仅如此,她还靠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媒体上发文呼吁中国专家多关注全球健康议题,把国内在传染病防控上的经验推向世界。
没想到,到了2024年,盖茨基金会在中国的投入已经超过15亿美元,直接惠及了3000万人。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基金会是最早加入抗疫的国际组织之一。
![]()
李一诺带着团队第一时间宣布投入最高1亿美元赠款,其中2000万美元专门支持中国加速感染者的发现、隔离和治疗。
而6000万美元用于疫苗、药物的研发测试,还和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紧密合作,在诊断试剂研发上推动了关键突破。
![]()
如果说事业上的“拐弯”已经足够惊人,那么李一诺在家庭上的选择,则彻底打破了外界的想象。
2010年到2014年,正是她在麦肯锡晋升的关键期,她却连续生下了三个孩子。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知乎上甚至有争议说她“私下靠保姆司机带娃”。
![]()
面对这些声音,李一诺坦然回应:“我是贪心的人,我既想要事业,也想要家庭。”
她从不回避自己对两者的双重渴望,一针见血地指出:“哪有什么平衡?每天都在失衡。”
![]()
那么,她是如何扛下这巨大的压力的?答案是:极致的规划。
她把家庭和事业看作一个“系统工程”,统筹时间分配、与伴侣明确分工、充分利用社会托育资源。
白天,她是处理百万级项目的精英;深夜,她是哄娃喂奶的母亲;周末,她又会出现在孩子的家长会上。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狠狠地撕碎了“女性只能在事业和家庭中二选一”的刻板印象,告诉所有女性:你可以,只要你愿意去“折腾”。
![]()
2016年,李一诺又因孩子上学犯了难:私立学校“学不致用”,国际学校“把中国娃当外国人教”。
“与其纠结,不如自己办一所!”她拉来资源凑启动资金,克服筹钱、找场地、办资质等难题,仅用170天就办起了“一土教育”。
![]()
开学典礼选在故宫文渊阁,首年只招30个学生,却凭着“学校即社区”的理念圈粉无数。
这里不拼分数,只练“个性化成长”和“内在动力”。
![]()
2020年,随着学校扩展到京、穗、硅谷,李一诺从盖茨基金会离职全职投入,同年入选《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
如今她在抖音分享教育心得,“课间10分钟该还给孩子”“严格与接纳不冲突”等话题引发百万家长共鸣。
面对“学费高、复制难”的质疑,她笑着回应:“来讨论,别先宣判。”
![]()
结语
有人把李一诺比作邓文迪,可她的人生从无“依附”二字——麦肯锡巅峰期转公益,公益做出成绩办教育,每一步都是“自我工程”。
李一诺用人生证明:女性从不用被身份定义,任何年龄都能重启人生。她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无数女孩的成长路——原来“她力量”,能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