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浩志
最近听到不少人说,只要不买房,生活基本没太大压力。尤其是一些月入几万的金领,他们给我算了个账:每月租房、买车、吃饭、社交、旅游全部加起来,只要不大手大脚的花钱 ,一般还会有结余。经常出国旅游的朋友更会发现,中国的消费比外国便宜很多,医疗、交通、餐饮,各类服务价格也低……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买房,普通家庭日常消费的钱几乎是花不完的。以上观点,我都同意。
![]()
图片源于网络
然而,最近有些自媒体得出结论:为了过得潇洒,干脆别买房。对此,我有保留。且不说买房对个人、家庭、户籍、养老、医疗、学位的影响;如果多数人选择不买房,整个社会运作的逻辑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甚至无法以目前的方式继续运行。
社会的有序运作,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若无政府状态,社会会乱成一锅粥。政府要维持运转,就需要资金,而资金并非凭空长出来,本质上都来自财政收入。以国内大城市为例,政府收入约一半来自税收,另一半来自卖地。假如人人不买房,政府就卖不动土地,财政收入随之锐减。资金缺口只有两条路:要么大幅削减公共服务,要么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举些具体的例子,若政府资金不足,可能下调医保报销比例,地铁涨价,部分郊区公交停运,博物馆、公园等几乎所有公共服务的价格都会大幅提升,因为这些服务原本都依赖政府补贴。
另一方面,政府会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这一点,大家近几年已有感受:某些城市乱开罚单,远洋执法罚款,拖欠企业款项,倒查多年税收,甚至体制内员工收入也可能被削减。若情况持续且得不到改善,就只能更大刀阔斧地改革:延迟退休、增设税种、提高税率……
房地产问题过去大家只聚焦房价,但在中国,它已影响到政府收入乃至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以香港为例,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相对低廉的税收,这让香港成为购物天堂和外资最爱。然而税少,政府仍能运作,靠的就是卖地。可以简单理解:香港的一部分竞争优势,是以全民承受高昂房价为代价的。如果反过来,香港房价低廉,结果一定是物价、关税、税收全面上涨,对外资吸引力大幅下降。这里没有对错,只是如何选择社会形态,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而已。
中国若要为底层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社会服务,就必须拥有强大政府和巨额财政支持。过去,这笔钱很大程度上由房地产业买单。也可以说,我们目前享受到的许多低价高质的公共服务,很大程度上是购房者替大家预付了费用。
中国房地产下行四年,中国经济就低迷四年,地方财政就紧张四年。从大历史尺度看,四年不算长,一些阶段性问题可通过借债、拖延等方式挺过去。但时间若再拉长,就无法靠“撑”,而必须作出制度性的新安排。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是,短期内我们难以找到规模堪比房地产的替代方案。所以,只能取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