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70岁的张阿姨守着自家厨房的电水壶,一边泡豆子准备打豆浆,一边和外孙女讨论着新买的牛奶。外孙女一句:“奶奶,喝牛奶补钙,你怎么还坚持喝豆浆呀?”让张阿姨有些犹豫了。难道多年坚持喝豆浆真的不如换成牛奶?
两杯看似平凡的早餐饮品,背后到底藏着哪些营养玄机?更让人疑惑的是,不同人群到底该怎么选,才能喝得既健康又安心?
![]()
牛奶和豆浆,哪个的营养“含金量”更高?
营养学界,牛奶和豆浆都被认为是优质的营养饮品,但它们的“强项”并不重合。先看一组数据:
每100克牛奶含有约107毫克钙、3.3克蛋白质、3.6克脂肪和17毫克胆固醇。
每100克豆浆含有约3克蛋白质、1.6克脂肪、5~10毫克钙,含有丰富的卵磷脂与大豆异黄酮,几乎不含胆固醇。
这么一比,乍看上去,牛奶是不是完胜?别急,它俩的优缺点正好互补,真正的答案要分人、分需求来看。
![]()
补钙谁更强?
牛奶堪称天然“补钙之星”,钙含量是普通豆浆的10倍以上,而且其中的乳糖和维生素D还能促进钙吸收,被营养学界公认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首选”。
如果目的是预防骨质疏松、强化骨骼,牛奶确实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不过,市售的“加钙豆浆”钙含量可达80毫克/100毫升以上,补钙能力能缩小差距,但价格和口感也可能让人陷入选择纠结。
蛋白质含量和质量咋看?
蛋白质含量“打平手”,牛奶优在“全价值动物蛋白”,氨基酸组合更全面,吸收率高达87%。但豆浆在“植物蛋白”领域堪称翘楚,对素食者、想控制动物脂肪摄入的人来说,每天喝豆浆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
脂肪和胆固醇:豆浆更友好
全脂牛奶脂肪含量为3.6克/100克,其中65%为饱和脂肪酸,并含有17毫克胆固醇。这些指标对大部分健康人无碍,但对心血管疾病、高血脂患者来说,豆浆更值得“偏爱”,豆浆脂肪仅1.6克/100克,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而且几乎无胆固醇。
独家“活性物质”:女性、肠道更受益
豆浆富含大豆异黄酮,被誉为“植物雌激素”,能辅助缓解更年期症状(如潮热、盗汗)、预防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病,还含有可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的寡糖和膳食纤维。牛奶则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多数生物活性物质在加工杀菌过程中会被损耗。
![]()
嘌呤含量有讲究
有些朋友担心豆类会“诱发痛风”。其实,豆浆制作过程中大部分嘌呤早已被稀释,每100克仅含20~50毫克,牛奶则更低(1毫克),但对痛风患者来说,适量喝豆浆,并不会影响血尿酸(关键仍在总摄入量)。
喝豆浆还是喝牛奶?不同人群对号入座
看到这里你会说:“那我到底该喝哪种才好?”其实,吃喝要讲科学搭配,“加奶增豆”才是国家卫生政策推荐的大方向。不过,根据自身需求侧重选择,饮用效果才会最大化,尤其是下面这些情况,千万别搞错。
豆浆适合谁?
素食者:豆浆作为优质植物蛋白补充无负担;更年期女性:充足大豆异黄酮有助于缓解症状,辅助保护心脑血管和骨骼健康;便秘和肠道敏感人群:膳食纤维和低聚糖帮助“调肠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低脂无胆固醇,心更安心。
![]()
牛奶适合谁?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老人、孕妇等):高含量好吸收的钙质,预防骨质流失;生长发育期儿童、青少年:支持骨骼、牙齿生长,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助力长高;孕妇及哺乳期妈妈:所需蛋白质、钙、维生素可一站式补给,提高宝宝和妈妈健康水平;痛风患者、肾功能正常人:低嘌呤易消化,完全不用担心血尿酸问题。
高手进阶:想喝健康,4个细节请记牢
家庭自制豆浆切忌未煮沸。生豆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和皂苷,需彻底煮沸(沸后再煮5-10分钟),不要只看见泡沫就关火,免得引发肠胃不适。
市售豆浆优先选择配料简单型,避开含大量糖、香精、奶精的“调味豆浆”。
![]()
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无乳糖牛奶或酸奶,还可“少量多次”或与食物同食减轻症状,彻底告别“拉肚子”尴尬。
牛奶饮品≠纯牛奶。购买前认清配料表,认准“纯牛奶”或“鲜牛奶”字样,相关补钙、蛋白质含量均有国家明确标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