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引擎。2025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评选出的首批首席专家,他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更是国家水网建设的攻坚力量。他们以科技为笔,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将论文写在千里长渠上,把成果融入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今天,让我们通过对话首席专家,了解他们攻坚克难的科技创新精神,读懂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中的科技底色。
![]()

中线公司篇
以科技扛起
守护国家“水脉”责任
对话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首席专家陈晓楠

档案:
![]()
首席专家陈晓楠
陈晓楠同志自2008年参加工作就奋战在南水北调中线输水调度生产一线,他刻苦钻研调度技术,针对中线线路长、分水口多、运行工况复杂、无成熟经验借鉴等诸多难题,构建中线智慧输水调度体系,推进输水调度标准化建设。他牵头开展中线总干渠输水调度仿真预演技术及应用研究、冰期输水调度研究等多项科技攻关项目,主持的科研项目分别获得2023年水利发电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南水北调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个人荣获水利部第七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科技领军人才奖等,2025年获聘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首席专家。
Q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首席专家称号既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专业团队的鼓励,也意味着更大的科技创新责任,您如何看待这一角色?
获聘集团“首席专家”称号,我深感荣幸,更感责任重大。这一称号,是对我个人过往在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领域专业积累的一种认可,但这绝不仅是一份个人荣誉,更象征着集团公司对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的高度重视,是对我们整个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团队协同攻关能力与成果的集体肯定,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这要求我不仅要持续深耕专业、勇攀高峰,更要胸怀大局、着眼长远,带领团队协同创新,以最前沿的科技力量,切实扛起守护国家“水脉”安全、支撑国家水网建设的光荣使命。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全力以赴,不负重托。
A
Q
17年前,您刚参加工作时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如何应用和服务中线工程?在长距离输水工程调度领域,您进行了哪些探索和研究?
17年前,初到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现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时,我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用所学水利工程知识守护这条“生命线”,确保千里长渠安全、精准、高效输水,让每一滴水在跨越千山万水后都能物尽其用。
作为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践者,我深知中线工程是人类调水史上的奇迹,但也面临复杂地质、长距离输水损耗、多目标调度等世界级挑战。我的专业价值,正是要直面这些难题,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工程韧性”。
![]()
陈晓楠介绍中线工程输水调度情况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长期奋战在南水北调中线输水调度生产一线,经历了中线输水调度从起步到发展、从小流量供水到以设计流量甚至加大流量运行、从全线通水前利用先期建成的京石段工程自河北省水库向北京市应急供水16亿立方米到如今全线累计向北方输水超730亿立方米的重要阶段。我们团队刻苦钻研调度业务,把理论知识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针对中线线路长、分水口门多、运行工况复杂、无调蓄水库、无成熟经验借鉴等诸多难题,带领团队不断创造“首次”纪录:首次实现中线全线顺利通水、首次实现冰期安全运行、首次实施陶岔渠首加大流量输水、首次年度供水量超过规划分水量、首次出台中线输水调度规程、首次建立中线调度标准化管理体系等。
A
Q
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考验面前,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如何发挥作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通过十余载一线调度工作经验积累,形成了实用的长距离明渠输水调控技术,中线调度团队圆满完成了各项调水任务。面对突发情况,调度团队基于总干渠上下游的调度特点和不同应急调控阶段的调控需求,通过模拟仿真和优选调控方案,提出了针对突发事件段及其上、下游段的面向多阶段安全切换的闸群应急调控技术。在2021年郑州“7·20”极端暴雨、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等关键时刻,团队昼夜奋战在调度一线,实施了科学有效的应急调度,我们借助应急调控技术和智能管控平台,实施了科学有效的应急调度,保障了中线供水安全。
A
Q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关乎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中线公司副总工程师,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决定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认为要培养青年人才,激发青年人才的活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扎根实践。近些年,中线公司设立了多种业务“青年突击队”,让青年员工直接参与核心攻关项目,通过深度参与锤炼本领。
二是加强青年技术人才的成长引领。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匹配差异化的引领路径,在实战中培养系统思维和攻坚能力。
三是完善青年技术人才的成长保障机制。建立“容错”机制,明确非主观失误、探索性试验等情形的免责范围,鼓励青年科技人才选准方向后放开干、大胆干,为中线工程储备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力量,全面助推大型明渠调水工程输水调度领域的产业化发展与人才梯队建设。
A
Q
水利部要求加强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以“四预”成果确保南水北调“三个安全”。目前,中线工程还需要在哪些方面集中力量科技攻关?
当前数字孪生中线工程已初步实现“预演”和“一键生成调度指令”,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未来需集中攻关三大融合:一是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感知网,通过加密倒虹吸、渡槽等典型监测断面,加强中线总干渠水情、雨情、冰期的全要素、高精度、实时化感知能力,打通监测识别的“最后一公里”;二是研发机理与数据“双驱”模型,深度植入多物理过程耦合、多目标协同优化智能算法,强化极端场景下的预演能力;三是打造自主决策控制系统,基于闸泵群协同优化模型,开发自适应调度指令直通执行终端,变“被动处置”为“主动防护”。
A
Q
目前,最能够代表你们专业团队的技术成果是什么?下一步,在科技创新方面,中线公司还有哪些重点研究的方向?
我们团队的相关技术成果获得过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代表性成果为2023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特殊输水期调度运行关键技术”,该成果主要针对中线工程在汛期、冰期等特殊输水期的调度运行难题,从感知、决策、管控三个角度构建了调度关键技术。
下一步,中线公司将围绕“三个安全”,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工程安全方面,聚焦工程结构安全运维,重点攻关在线监测与定期检测智能化技术、不停水检修技术及应急快速修复技术;探索融合北斗/GNSS的渗漏精准监测技术,构建全链条工程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重大输水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供水安全方面,聚焦供水安全保障,重点攻关大流量输水运行、冰期输水安全防御与总干渠精准调度决策等核心技术,系统性构建智慧调度技术体系,为水网智能调控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水质安全方面,聚焦水质安全保障与生态健康, 重点突破工程沿线水质生态调控关键技术,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质综合提升工程;强化多目标协同治理效能,系统推动水生态系统平衡重构与水质持续改善,为供水水质安全提供核心保障。
A
策划 | 许安强
撰稿 | 靳经纬
编审 | 许安强
责编 | 安亦扬
校核 | 陈思璐
审核 | 李东海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