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写下了三个遗愿。本就被丈夫几乎“遗忘”的她,第一个心愿就是想和丈夫葬在一起。
![]()
可这简单的一个要求,朱安也未能实现,究竟发生了什么,连原配夫人的遗愿都无法实现?
朱安生于1878年,家里虽然条件不错,思想却封建得很。小时候,朱安经历了裹小脚,母亲和佣人拿着布条,把她的脚趾往脚底压,一层层裹得死紧。她疼得直叫唤,母亲却说,好人家的女儿都得这样,脚越小越金贵,将来才嫁得好。
谁知道,这个所谓的“嫁得好”,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899年,朱安21岁了,有人介绍了18岁在南京读书的鲁迅。3月份,周家来提亲,朱家同意了,这一等,就是两年,1901年,周家才来要生辰八字。
朱家正准备嫁妆,鲁迅又去日本留学了,一去又是好几年。鲁迅还托人带话,让未婚妻把脚放开,去上学读书,封建的朱家对这类先进思想嗤之以鼻,听都没听。
1906年7月,鲁迅母亲假装重病,让儿子马上回来。一听母亲病危,谁还顾得上留学,鲁迅马不停蹄往回赶。7月26日,朱安终于穿上了红嫁衣,心里明白鲁迅不太愿意,但想着既然嫁了,死也要死在周家。
新婚夜里,鲁迅搬出了新房,一句话都没跟新娘说。第二天,鲁迅装模作样陪朱安去拜祖宗,第三天又跑到母亲房间睡觉,第四天又回日本了,好在朱安干活利索,脾气又好,婆婆很疼她。
![]()
1909年,鲁迅终于回国了,在杭州找了份工作,离家不远,可每次回来都是匆匆忙忙,不进朱安的房门,后来就住学校里,几十分钟的路程都不愿意回家。
五年后,朱安几近绝望,她满怀期待嫁来周家,却备受丈夫冷落,在人面前根本抬不起头。她给鲁迅写信,请他纳妾,这样自己有个依靠,也能给家里添个孩子。鲁迅看完信气坏了,在日记里骂这建议“荒唐”,连回信都没写。
1919年,鲁迅把绍兴老宅卖了,在北京买了房子,把妻子和母亲都接过来。朱安第一次见识到丈夫的名气,家里经常来客人,都是知识分子,年轻人唤她“师母”。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场包办婚姻,做丈夫的可是一点都不满意。
1925年春天,一个叫许广平的女学生出现了,她是鲁迅的学生,长得漂亮,有文化,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朱安很快就看出不对劲,天真地以为丈夫会纳妾,现在才明白丈夫压根不会纳妾,要么离婚,要么一辈子这样耗着。
![]()
空等了几十年,朱安心中越来越悲伤、落寞,当年秋天胃病发作,严重到住院,甚至连医生都怀疑是癌症。即便如此,鲁迅的心也没有回来,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一起坐火车南下,后来同居生子。
丈夫走后,朱安和婆婆相依为命,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消息传到北京,朱安默默地在桌上摆了几样他爱吃的小菜,点上香,算是最后的告别。
1943年婆婆去世,空荡荡家里,只剩下朱安一个人。经济状况吃紧,周作人建议朱安卖掉丈夫的书,这事传到上海,鲁迅的几个追随者赶紧制止,答应每月寄点生活费,靠着别人的接济,这位“鲁迅夫人”勉强活着。
1947年初,朱安知道自己即将病逝,写下了三个愿望:想跟鲁迅合葬;棺材要好一点,衣服要按绍兴习俗做;死后要按规矩供奉、念经。
朱安虽从未得丈夫喜爱,又被许广平抢走丈夫,却依然善待其子周海婴,将房产、丈夫遗作留给了他。
6月29日,朱安孤独地死在北京,更让人心酸的是,她伺候婆婆多年,可周作人家不让她埋在婆婆身边,选择先埋在西直门外的一个临时墓地里,“文革”时期“破四旧”,连这临时坟墓也没了。
![]()
一个孤独了一辈子的女人,却连个安息之地都没有,多年青春,来等待一个不爱她的男人,终是错付,一生孤苦。
参考资料:《寂寞身后事——鲁迅原配朱安逝世前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