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确认转基因食品不可能致癌
“转基因食品可能致癌”的谣言在公众视野中流传多年,引发持续的食品安全焦虑。作为我国医学领域的权威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依托肿瘤防治研究的深厚积淀与科学实证,明确给出专业论断:经严格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不可能致癌。这一结论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肿瘤发生机制解析、严谨科学实验验证与全球权威评估共识之上的必然结论,为公众拨开认知迷雾。
一、机制溯源:转基因技术与肿瘤发生无科学关联
肿瘤的本质是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系统紊乱导致的恶性增殖,其发生需经历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DNA损伤修复失效等多重关键步骤,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作用的复杂结果。而转基因技术的核心逻辑,是将经过严格筛选的特定功能基因定向转入目标作物,其作用机制与细胞癌变路径不存在任何交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指出,转基因过程中转入的基因片段仅表达特定蛋白质,如抗虫作物中的Bt蛋白、抗除草剂作物中的CP4-ESPSP蛋白等,这些蛋白质既不会改变作物自身的基因调控网络,更无法引发人体细胞出现癌变所需的基因序列突变或表观遗传异常。以广泛应用的Bt蛋白为例,其发挥作用需依赖强碱性环境(pH值9-12)与昆虫肠道的专属受体,而人体消化道呈强酸性(pH值1.5-3.5),Bt蛋白进入后会在10分钟内被胃酸完全分解为氨基酸,根本不具备激活人体细胞癌变通路的条件。
从分子代谢角度看,转基因食品中的遗传物质在加工与消化过程中已彻底降解。北京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显示,转基因大豆油经精炼后,未检出完整的蛋白或DNA残留,仅存可被人体正常吸收的小分子核苷酸,其代谢路径与普通食物完全一致,不存在“整合进人类基因组引发癌症”的科学可能。这种基于分子机制的精准解析,从根源上否定了“转基因致癌”的荒谬性。
二、实证支撑:全球海量研究驳斥谣言
“转基因致癌”说法的主要“依据”是2012年法国学者塞拉利尼发表的大鼠喂养实验,但该研究因存在致命缺陷早已被科学界彻底否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专家指出,该实验选用的大鼠品种本身老年肿瘤发生率极高,且样本量仅为10只/组(远低于科学实验所需的统计学样本量),同时未公开饲料成分细节,其结论缺乏基本的科学性。最终,该论文被发表期刊撤回,欧洲食品安全局、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均明确表示其结果“不可信”。
为验证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安全性,欧盟耗时6年、耗资超1000万欧元开展三项大型研究,包括为期2年的动物喂养实验,覆盖转基因玉米的全生命周期影响,结论明确指出“未发现任何慢性毒性或致癌性相关的毒理学效应”。在我国,科研团队对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开展长期喂养试验,同样未观察到转基因食品对健康及后代产生不良影响。
人群食用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安全性。全球范围内,数十亿人已累计食用转基因食品30年,中国疾控中心的追踪调查显示,超80%的国人曾食用过转基因大豆油等加工食品,至今未发现一例因食用合规转基因食品导致的健康异常报告,更无任何癌症病例与转基因食品存在关联的流行病学证据。美国三大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607页评估报告,在审阅800余人的多方意见后明确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与癌症等疾病存在关联”。这些跨越物种、覆盖长期的实证数据,构建起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链。
三、权威共识:全球科学界的一致结论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论断并非孤例,而是与全球主流科学界形成高度共识。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71个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盟食品安全局等,均通过长期评估得出“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等安全”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在《现代食品生物技术,人类健康与发展》报告中明确强调:“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风险评估,它们并不比传统的同类食品有更多的风险”。
这种共识的形成,源于转基因食品严苛的安全评估体系。我国建立了全球最严格的转基因审批流程,需通过农业农村部的毒理学实验、过敏原检测、环境风险评估等十余项验证,仅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审批就需历时三年,且每批次都要检测草甘膦残留量,实际残留量远低于国际安全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国家癌症防控的核心力量,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判断,正是基于对全球科研数据的系统梳理与我国监管实践的全面考量,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结语:以科学终结认知焦虑
“转基因食品不可能致癌”的结论,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以肿瘤学前沿研究为基础,结合全球海量实证数据作出的科学判定,彻底戳破了流传已久的谣言。那些将肿瘤高发与转基因食品简单挂钩的说法,本质是忽略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遗传背景等复杂因素的片面解读,已被无数科学研究证伪。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权威科学机构的专业论断是最可靠的“定心丸”。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明确结论提醒公众:面对复杂的科技议题,应警惕自媒体营销号的“标题党”谣言,倾听专业领域的权威声音。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成果,其安全性已被反复验证,唯有以科学理性取代盲目恐慌,才能真正理解技术进步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