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队里,军官的出身往往决定着彼此间的看法,保定军校出身的将领看不起黄埔军校毕业生,是当时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轻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两校办学根基、培养模式和时代背景差异种下的根。
保定军校的底子,比黄埔要厚得多。它的源头能追到清末的陆军学堂,1912年正式定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想进这所学校可不简单,得从陆军小学开始,经过陆军中学层层筛选,最后才能到保定军校正课班学习,整个过程走下来要十一年光景。
张治中将军就回忆过这段漫长的培养经历,能坚持下来的人,本身就经过了严格的淘汰。
保定军校的课程设置也很系统,战术、兵器、工事这些军事专业科目样样齐全,还得学体操、马术,甚至要接触普鲁士和日本的最新军事教材。这种培养模式是照着打造全能军事干部来的,既要懂理论,又要会实操,连外语和数理知识都得掌握。
![]()
在民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里,保定出身的军官几乎成了各军阀部队的骨干,二十三个集团军里有十四个司令是保定毕业的,四五年时十九个战区司令长官里保定系也占了大半。
黄埔军校的成立则是另一种背景,1924年创办时,主要是为了快速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当时革命形势紧迫,根本没时间搞长时间培养,前几期学员的学制只有半年左右,就算后来延长,也远比不上保定的十一年体系。招生对象也不一样,黄埔招的大多是各地的热血青年,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学生也有工人农民,和保定经过层层筛选的生源比,确实显得“杂乱”。
更让保定系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侧重。黄埔课程虽然也有战术、兵器这些基础科目,但把大量精力放在了政治思想教育上,强调忠诚和革命理想,目的是快速打造能打仗的革命军人。
![]()
在保定系看来,这就是“速成班”的做法,没有经过系统军事训练,算不上真正的科班出身。这种看法在黄埔的师资构成上更明显——黄埔的校长蒋介石、教育长邓演达、军事教官顾祝同这些核心人物,全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在保定系眼里,自己是“老师辈”,黄埔学员只是没学好基础的“晚辈”。
资历和职位的差距更固化了这种鄙视。保定系在黄埔成立前就已经占据了军队的关键岗位,北洋军阀时期和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将校基本都是保定出身,第七军的团以上军官里保定生占了七成。
黄埔毕业生刚毕业时,大多只能从排、连、营这些基层职务做起,要在保定系将领手下做事。那些坐在指挥部里的保定系高官,看着手下年轻的黄埔军官,自然会带着“没经验、不专业”的眼光。
政治色彩的差异也加深了隔阂,保定系军官大多分散在各个军阀部队,更看重纯粹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派系保持着一定距离。
![]()
而黄埔系从一开始就和国民党紧密绑定,是蒋介石嫡系力量的核心,这种“军政合一”的属性,让保定系觉得他们更像“政治军人”,而非纯粹的军事人才。在讲究“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保定系看来,这种政治挂帅的做派不够“正统”。
不过这种鄙视链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抗战全面爆发后,黄埔系年轻军官在战场上敢打敢拼,灵活的指挥风格适应了现代战争的节奏。太原会战、武汉会战这些大战里,不少黄埔出身的中级将领崭露头角。
反观保定系将领,虽然有丰富的战略部署经验,但观念逐渐僵化,跟不上战场变化。随着战争推进,蒋介石不得不更多依赖黄埔系,胡宗南、杜聿明这些黄埔生慢慢接替了保定系的核心职位。
到抗战胜利时,黄埔系已经走到了军队的中央,保定系逐渐退出核心圈。那条曾经分明的鄙视链,在实战成绩和权力更迭面前慢慢松动。但在民国军政史上,这段鄙视链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它不只是两个军校的恩怨,更是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军事教育和应急速成的现代军事教育,在时代转型中的必然碰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