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高市早苗在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获得237票,成为日本第104任首相,也是这个国家首位女性领导人。
然而,比这个"首位"更值得玩味的,是她公布的内阁人事安排——留任经验丰富的茂木敏充为外相,同时起用年轻锐利的小泉进次郎担任防卫大臣。
![]()
这一柔一刚的搭配,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日本新政权对华政策的复杂光谱。
高市早苗的身上,贴着太多鲜明的标签:保守右翼、安倍路线继承者、对华强硬派。
她的政治履历中,参拜靖国神社、质疑南京大屠杀、鼓吹修宪等记录,都让外界对其执政后的中日关系充满忧虑。
特别是在选举期间,她通过美国智库发表的涉台言论,更是在中日关系之间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然而,政治姿态与现实治理之间,总存在一道需要跨越的鸿沟。
高市面临的国内政局,依然麻烦重重。
自民党与联合执政的日本维新会在参议院仅拥有119个席位,距离过半数的125席还有差距。这种"众参分裂"的局面,意味着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可能遭遇在野党的强力阻击。
修宪议题虽在联合执政协议中被列为重点,但真要推动,不仅需要党内共识,更需跨越宪法的刚性门槛。
![]()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茂木敏充的留任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这位年逾七旬的外交老将,或许将犹如日本外交航船上的一颗压舱石。
茂木的外交风格,恰与高市形成微妙互补。
他秉持的是务实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在上一任期内,他成功主持了多轮中日经济高层对话,避免了对话渠道的断裂。
他那句"通过坦率对话管理分歧"的名言,已成为其外交哲学的最佳注脚。
此刻留任茂木,日本新政权或许也向中国传递了多重信息。
其一,在安全议题可能趋紧的背景下,确保经济领域的合作不致全面受阻;
其二,为可能出现的摩擦预留沟通渠道;
其三,借助茂木的丰富经验,应对即将到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为日本在中美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
毕竟,那个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需要老练的外交手腕才能在维护日美同盟与保护本国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回望战后日本政治史,每一位新首相的外相任命,都是解读其外交政策取向的重要密码。
安倍晋三在第二任期初期选择岸田文雄,传递的是稳健修复的信号;
后期启用茂木,则是为了专注应对日美贸易谈判。
菅义伟留任茂木,强调的是政策的无缝衔接。
如今高市的选择,既延续了这一传统,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
作为保守色彩浓厚的领导人,高市却保留了务实派外相,这种看似矛盾的人事安排,恰恰揭示了日本面对中国崛起时的深层困境:在军事依然蠢蠢欲动,在经济上却又难以割舍合作的利益。
这种两面性,不仅存在于日本,也是当今国际社会许多国家面对中国时的共同心态。
高市与茂木的组合,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中曾根康弘与安倍晋太郎的搭配。
那位以强硬著称的首相,同样选择了一位稳健的外相来平衡外交政策。历史总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上演着相似的剧情。
![]()
展望前路,高市政权下的中日关系将步入一个更加微妙的阶段。
在安全领域,小泉进次郎执掌防卫省,可能推动更具对抗性的政策,这无疑会给本就脆弱的双边安全关系带来新的变数。
然而,茂木的留任也为双边关系保留了一扇机会之窗。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执政的日本维新会将政策重点放在了大阪"副首都"建设、减免食品消费税等内政议题上。
这些国内改革势必消耗高市政权的大量政治资本,可能使其在外交领域不得不采取更加审慎的姿态。
![]()
高市早苗的首相与外相任命,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平衡术。
向中国传递的,既不是单纯的对抗,也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的复杂信号。
对于中国而言,读懂这个信号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高市政权的对华政策,将同时在两条轨道上运行:一条是安全领域的防范与制约,另一条是经济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这种"政经分离"的态势,虽然不够理想,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或许已是中日关系能够期待的最不坏的选择。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高市与茂木的组合,就像日本外交的两面:一面望向剑拔弩张的安全挑战,一面注视互利共赢的合作机遇。
如何平衡这两面,不仅考验着日本新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将决定未来四年中日关系的温度与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