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松老师
在近日举行的多场商业演讲中,数字化转型专家正松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轻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已从战略选项升级为生存刚需,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杠杆重构增长逻辑。
在近期的一系列商业演讲中,数字化转型专家正松老师不断强调,轻工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他指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 “双循环” 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战略选项,而是企业生存的刚需。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将技术红利转化为企业内生的敏捷基因,构建‘效率、数据、成本、增长’四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 正松老师在分析当前形势时如是说。
01 现状洞察:轻工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速
轻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在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已进一步提升到 86.2%,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 82.3%,轻工智能化基础进一步夯实。
2024 年,轻工企业网络化协同企业占比 47.2%,开展个性化定制企业占比 18.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 和 2.8 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已建成 1260 家 5G 工厂,其中轻工行业占比 13%、达 167 家,标志着轻工业智能化已具领先水平。
02 政策布局:国家层面系统推进转型路径
为系统推进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并培育新质生产力,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印发《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了行业转型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到2027年,重点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达9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预计达到75%,并打造100个典型场景与60家标杆企业;至2030年,规上企业将普遍完成数字化改造,形成“智改数转网联”的数字生态,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工信部近期连续出台包括石化化工、建材、轻工在内的多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均突出强调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
03 企业实践:领先企业率先突破获显著效益
![]()
正松老师
在政策引导下,一批轻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
海尔作为轻工行业的代表企业,此次共有三项实践案例成功入选《2025 年度轻工业数字化转型 “领航者” 案例名单》,成为上榜案例数量最多的轻工企业。
•海尔智家申报的《智能履约:AI + 供应链全链路优化》入选人工智能赋能能力类案例,依托 AI 全栈技术构建了供应链智能履约中心,打通订单从下单到交付的全流程。
•卡奥斯平台推出的《天智工业大模型数智领航实践》同样获评人工智能赋能能力案例,基于海尔四十余年制造业积淀,打造国内首个专注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垂直大模型 —— 天智工业大模型。
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的 “应用 AI 技术推动氧化铝生产过程实现智慧管控” 案例入选工信部 2025 年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该公司劳动生产率提升 50%,生产效率提高 60%,能耗降低 3.6%,自动化覆盖率达 90%。
04 挑战仍存:中小企业面临多重转型困局
尽管轻工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呈现积极态势,但广大中小企业仍面临严峻挑战。
正松老师在近期的演讲中精准剖析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三重困局:
1. 人才与技术断层
是首要难题。中小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数字化专业人才,既懂生产工艺又精通数据分析的复合型团队稀缺。
正松老师指出:“许多企业采购了智能系统,却因缺乏运营能力导致设备沦为‘数字摆设’。” 据调研,仅 15% 的中小企业具备自主运维工业物联网平台的能力。
2. 资金投入与回报失衡
同样制约着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需大量资金投入(如一条智能产线升级成本超百万元),但短期效益难以量化。企业常陷入 “投入恐惧”:转型成本高企,不转型则被市场淘汰。
3. 数据孤岛与系统割裂
同样是普遍问题。生产设备、ERP、供应链系统独立运行,数据无法互通。有汽车零部件企业反馈:“质量检测数据与生产调度系统分离,良品率提升滞后 3 周。” 这种数据滞后直接导致决策失效。
05 转型路径:正松老师提出四大能力建设框架
面对这些挑战,正松老师在 2025 年首场商业路演中系统提出,企业需构建四大能力支柱:
•效率引擎:通过智能工具驱动流程再造。在生产端,通过 MES 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结合 AI 预测性维护,可减少 30% 停机时间;在管理端,RPA 机器人可自动化处理报表、排产等重复工作,释放 70% 人力投入创新。
•数据决策中枢:通过全域数据驱动精准行动。建立 “工厂数据大脑”,整合生产、库存、市场数据,实现动态排产。正松老师特别强调:“数据价值不在采集,而在闭环应用。需构建‘需求洞察→研发→生产→反馈’的实时迭代链”。
•成本优化系统:通过技术重构成本结构。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生产流程,优化能耗与物料消耗,如钢铁企业能耗可降低 18%。
•增长创新矩阵:通过跨界融合开辟新赛道。工程机械企业通过 IoT 设备远程运维,服务收入占比可从 5% 升至 25%;生态协同方面,汽车主机厂开放云平台,连接上下游 500 + 供应商,研发周期可缩短 60%。
06 未来展望:构建数字化生态成为竞争焦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AI 正深度重构轻工业产业链价值体系。海尔已明确将 2025 年定义为 “AI 应用元年”,并构建起 “天上有大模型、空中有智能体、地上有 AI 终端” 的立体化技术架构。
正松老师对此强调,未来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比拼,而是生态体系之间的较量。他指出,2027 年专项行动收官时,数字化融入率将成为企业分水岭 —— 达标者抢占 2035 数字经济蓝图先机,滞后者或被边缘化。
面对麦肯锡预测的 2030 年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超 75% 和竞争焦点向 “生态协同效率” 转变的趋势,正松老师建议企业把握三阶段跃迁路径:
在政策支持(如 40% 上云补贴)的窗口期,基础数字化是起点,目标是实现 “数据资产化”。
具体而言,企业应:
1.夯实基础(短期):部署 MES/ERP 系统,构建坚实数据底座;
2.提升能力(中期):建设 AI 中台,赋能预测性维护与智能决策;
3.塑造生态(长期):构建产业云平台,主导产业生态价值链。
正如正松老师在多场商演中所强调的:“未来的竞争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企业能否将技术能力内化为组织基因。”
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那些能快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在变革浪潮中筑牢技术底座与敏捷组织的企业,将在这场产业变革中赢得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正松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