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6日傍晚,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圆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清汤火锅,邓小平举杯向对面的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乔治·布什致意,随口一句半真半假的玩笑——“你是不是一直在监视我”——把席间气氛瞬间点燃,笑声此起彼伏。谁能想到,这场轻松的告别宴,是一个特殊阶段的缩影。
![]()
要理解玩笑背后的意味,还得把时间拨回到1971年。那年秋天,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提案,中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而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布什只能在代表席上强作镇定。日后回忆,他用了“战机被击中”来形容那种挫败感。也正是这份挫败,让他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为什么一个自己几乎从未接触的国家,能在国际舞台掀起如此巨大能量?
1974年10月,途经东京转机的布什带着妻子芭芭拉抵达北京,正式履新。他的首要打算不是整理档案,而是想办法弄辆“飞鸽”自行车。“既然住在胡同口,干吗要坐黑色小轿车?”他对同僚摇摇头。没过几天,北京街头便出现了一对金发夫妇穿梭在人群的身影。有人说这对夫妇像误闯集市的演员,也有人说他们是真心想融进去;无论怎样,布什的“骑车外交”确实打开了不少原先生硬的对话通道。
![]()
初到北京那阵子,布什见领导人的机会不多,倒是常跑国营商店、胡同茶馆。他随身带着拍立得,相片递过去,陌生的表情慢慢转成笑脸。一次在灯市口,他用不熟练的中文对摊主说:“便宜一点行不行?”摊主憋不住笑,索性将一串糖葫芦塞到他手里。那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冷,可市井人情的暖意让这位美国人铭记终生。
真正改变布什在华经历的,是一次短暂而又关键的会见。1975年10月,基辛格来京为福特总统铺路,毛泽东提议让布什也参加谈话。“你这位联络处主任在北京的情况不太好啊,”毛泽东指着他调侃,“怎么不来找我聊聊?”一句看似随意的话,让布什的身份在中国高层眼中有了不同色彩。自此之后,他与邓小平的互动多了起来,建立了一种介乎正式与私交之间的默契。
![]()
然而好景不长。11月下旬,华盛顿发来任命电报:布什将回国接掌中央情报局。消息传到北京大街,一名曾经给他带路的小向导惊呼:“原来您是大间谍?”布什哭笑不得,他更担心的是中国方面会误解。幸运的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表示理解。于是便有了12月6日那场饯行宴,也有了那句轻松的“监视”玩笑。邓小平随后夹起一筷粉蒸肉放到布什碗里,说道:“不管你在哪儿,中国都欢迎你回来看看。”当晚气温零下,可宴会结束时,大厅外的风似乎也没那么刺骨。
![]()
短暂的十三个月驻华岁月,给布什留下了鲜明标签——“自行车大使”。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当时中国社会基层的真实脉搏:工厂加班的蒸汽声、郊区稻田的泥土味、胡同孩子的欢笑,都被他写进日记。后来担任美国总统时,他常提起这些片段,以此说明与中国打交道需要“先理解再谈判”。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布什作为副总统访华。抵达北京那天,邓小平拉着他的手说:“今天不算旧友重逢吗?”随后一同前往工厂、参观试验田,聊的却仍是当年未尽的话题——如何让两国在经贸和科技上各取所需而非各取所长。布什曾写道,邓小平“讲话像放机关枪,语速快得让翻译都冒汗,但逻辑清晰得令人佩服”。
![]()
十年后,布什当选总统。不按惯例先访西欧,而是把北京列为首段行程。一月冬雪还未融化,车队驶入长安街,两旁人群夹道挥手。布什忽然让司机停车,自己推门步行十余米,边走边对围上来的市民说:“又见面啦!”这个举动虽不在既定程式,却让当时紧张的气氛稍稍松动。
再往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年近九十的布什拄着拐杖提前二十分钟入座。他转身环顾鸟巢,看台上的观众未必认出这位白发老人,与三十多年前那个骑飞鸽穿胡同的小伙关联起来的人更是寥寥。但当五彩焰火腾空而起,他的掌声格外卖力。有人记下他那天的话:“能亲眼看见一个国家从自行车到高铁的巨变,值了。”
![]()
从1971年的失落,到1975年的玩笑,再到世纪之交频繁互动,布什父子主政期间与中国保持了相当独特的沟通渠道。邓小平曾评价他“强硬处见原则,灵活处见智慧”,这句评语在华盛顿内部被反复引用。历史最终会如何评价两国关系,尚需更多时日沉淀。但至少,在人民大会堂那场小小饯行宴里,两个各怀使命的人用一句调侃让彼此卸下戒备,这一幕已然写进了1970年代的外交剪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