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高龄老人、每次抽成10元、家门口的巡回审判——这起海南乐东容留卖淫案揭开农村隐蔽犯罪的一角。当司法温情遇上法律红线,我们该如何看待高龄群体的涉案现象?又该如何阻断犯罪链条在农村的蔓延?
![]()
巡回审判现场:高龄犯罪者的法律与人性考量
乐东法院将庭审现场搬至85岁被告人王某某家门口,这一特殊安排既保障了行动不便老人的诉讼权利,也成为一堂生动的普法课。公诉机关指控,王某某在2024年1月期间,为两名失足妇女提供卖淫场所,每次从70-80元嫖资中抽取10元场地费。
案件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被告人年龄,更在于司法实践中对《刑法》第359条容留卖淫罪的认定标准。法官当庭释明:该罪不要求以营利为目的,只要存在"明知+提供场所"的客观行为即可构成。这种"低门槛、高危害"的特性,使得农村地区类似案件往往具有隐蔽性强、发现难度大的特点。
为何选择老人房屋?隐蔽性犯罪场所的三大特征
失足妇女瞄准高龄老人房屋并非偶然。首先,农村独栋住宅具有天然的地理隐蔽性,远离主干道和公共监控;其次,老年人活动范围有限,对房屋异常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管;最后,每次10元的低廉抽成成本,远低于城镇地区租房价格,形成犯罪"性价比"优势。
公安机关数据显示,此类场所通常呈现三大共性:交易时间集中在上午9-11点等非高峰时段;采用"熟人介绍"的封闭式客源;以"帮工""亲戚借住"等日常化伪装掩盖异常活动。近年来更出现以棋牌室、小卖部为掩护的变异形态,需引起基层治理者的警惕。
![]()
识别与举报:基层治安防控的破局之道
普通群众可通过三类迹象识别可疑场所:短期内出现不同男性频繁出入;固定时段拉窗帘、反锁房门;生活垃圾中出现大量避孕套包装。乐东警方特别提示,发现线索可通过三种渠道举报:直接拨打110、向社区网格员反映、使用"平安乐东"微信小程序匿名提交。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0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对举报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这种制度设计既破解了农村"熟人社会"的举报顾虑,也为构建群防群治体系奠定法律基础。
构建"网格+科技"立体防控体系的三大建议
针对农村防控短板,可建立三级机制:人力方面完善"一村一辅警"制度,对网格员开展涉黄线索识别培训;技术层面推广智能门禁系统,通过水电异常波动监测发现可疑出租屋;制度上实施出租屋备案分级管理,对高龄房主等重点群体开展定向普法。
乐东法院"巡回审判+普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将法律宣传融入黎族"三月三"等民俗活动,用双语普法、案例展板等接地气的方式提升渗透力。这种"惩治一个、教育一片"的做法,比单纯加大打击力度更具长效性。
法律红线不可越:从个案到社会治理的启示
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容留卖淫罪即便每次获利仅10元也构成犯罪。本案警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场所的法律风险远高于微薄收益。在法治建设中,既要保留对特殊群体的人性化司法,也要坚守"违法必究"的底线原则。唯有司法判决、技术防控、群众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彻底压缩隐蔽犯罪的生存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