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以前总是以为,历史上名将这个群体一定是掌握了什么武林秘籍,所以才能做到百战百胜,后来在深入了解历史之后才发现,原来名将并不是什么武林高手,他们只是做到了本分而已。同样,个体要想成事其实也要复制名将作战的逻辑,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牢记本分二字。
记得有一次玩手机时看到某个博主分享了这么一句话:《孙子兵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当时在看到这句话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然后子玉就特意查了原文,原文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意思就是,善战者在操盘、指挥战争时第一原则就是先保证自己不败,然后再耐心等待破敌的机会。能保证不败是自己的事,能赢得战争是敌人给的机会。
然后,子玉就在大脑中将历史上的名将都过了一遍,感觉他们打仗的逻辑还确实是如此。为了验证以上逻辑,子玉就举上几个例子。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正月,在吴国给吴王夫差做了三年臣仆的越王勾践被允许回到越国,在回到越国之后,范蠡就给勾践制定了一套发展越国、进而灭掉吴国的方案,完了范蠡还特意提醒了一下勾践:“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意思就是,时候不到,千万不可妄动,越国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壮大自身力量,耐心等待吴国犯错,然后紧抓机会对其发动猛攻。
对于勾践来说,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只能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耐心等待机会。而伍子胥也一眼就看穿了越王君臣的想法,于是就提醒吴王:“夫越王不忘败于心也,惕然服士,以伺吾隙。”
但夫差却自信自己不会犯错,以越国的体量再怎么发展也不会是吴国的对手。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越王卧薪尝胆,穿越了二十年忍辱负重的情绪周期最终拿到了灭吴的结果,吴越的强弱之势发生逆转的第一战就是越国抓住了吴王率领吴国精锐北上黄池与晋国会盟的机会。此战,越军攻破吴国国都,对吴国的国力造成了重创,导致夫差只能派人向勾践求和。
这就说明一个道理,当敌我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时,在时间这个变量面前,对手的犯错是必然,区别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而己方只需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就行。
即使到最后越军将吴国国都包围起来、夫差已经陷入死局的情况下,勾践都没敢轻举妄动,因为范蠡对他说了这样的话:“凡兵之胜,敌之失也。”
还是建议越王耐心等待夫差犯错,原因是吴王手中此时还有万余被称为“贤良”的精锐亲军。
不过,这次范蠡选择了诱惑之术,故意引导吴王犯错。当时,越军故意做出将要伐楚的假动作,让吴军放松警惕,然后就突然对吴军发动猛攻,吴王最终被围困在了姑苏山的方寸之地,完了就是范蠡不允许吴王称臣、夫差自杀、越国完全兼并吴国的剧情。
可见,战胜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对方犯错,而对方犯错不仅可以等,且可以引导对方犯错,这一点是极具弹性。
不过,吴越争霸的战争规模毕竟不太大,真正将此战术应用在大军团作战中的是名将王翦。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发动灭楚之战,秦军在颍川郡集中之后就正式进入楚地,然后在陈邑商水上蔡平舆之线扎营,当时,秦军构筑了坚固的堡垒按照王翦的指示,每天将精力花在训练、娱乐、休息这三件事上,主打一个松弛。
楚国方面领兵的是名将项燕,他将楚军主力集中在寿春以北的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发动进攻。然而,秦军却并没有要进攻的意思,好像是来楚国度假似的。楚王呢,以为项燕胆小,于是就数次派遣使者催促项燕出战,于是项燕只得向西主动进攻秦军。
但是呢,秦军的营垒却实在坚固,根本就无法攻破,而且秦军面对楚军的主动进攻也没有一点要反攻的意思。
项燕无奈,只能向东撤军。在得到楚军撤军的消息之后,王翦立刻命令秦军全军出击追击楚军,双方大战于涡河之南。结果是,楚军不仅为涡河所阻,又因为撤军导致秩序大乱,因而大败于秦军,主将项燕也被杀。
在大败楚军主力、杀楚将项燕之后,王翦就命令将军蒙武率军略定淮北之地,自己率领主力直趋楚国国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复盘王翦灭楚的这次大战,秦军之所以能获胜首先就是做到了“先为不可胜”,以坚固的堡垒保证秦军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就是静待“敌之可胜”,当项燕因为求战不得主动撤军时,王翦就紧抓楚军撤军、秩序大乱之机指挥所有秦军对楚军发动猛攻,然后就拿到了大败楚军、灭亡楚国的结果。
秦军灭楚是生动诠释了范蠡所说的那句“凡兵之胜,敌之失也”的话。
![]()
王翦只是在军事领域做到了本分而已 图源/剧照
只能说,名将在战术层面都会不自觉地形成共识。为什么说廉颇也是名将,就是因为,他在长平之战中虽然不能打败秦军,但却能守住赵军的营垒,保证赵军立于不败之地,而白起之所以能赢得战争也是因为等到了赵国犯错的机会,赵王将廉颇换下、以赵括为将。
不过,促成这个机会也更多是秦国通过反间手段引导赵国犯错的。
后来的李世民也是因为深刻理解了此逻辑才得以佩戴上了“战神”的标签,为唐王朝打下了万里江山。这里,我们就以李世民初次独立带兵作战的案例为例。
618年六月,西秦的薛举联合梁师都向关中用兵,准备趁李渊在关中立足未稳之际拿下关中,初十日,薛举率军越过泾州,向长安快速挺进,面对危机,李渊就以李世民为元帅,率领刘弘基、柴绍等八总管之兵迎击薛举。
面对薛举大军,李世民是深沟高垒,采取了消耗敌军的战术,当时李世民由于生病于是就特意交代诸将:“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疲,利在急战,不利持久,若来挑战,慎勿应也。俟其粮尽,然后可图。”
也就是让唐军先守住营垒、保证不败,耐心等待敌军粮食吃完准备退兵的机会,然后再出兵。
只是,刘文静却根本没把李世民的话当回事,鼓动殷开山对敌开战,结果就导致了浅水原之败。
这是李世民军事生涯中所经历的唯一一次大败,而根本原因却是,刘文静没有深刻理解李世民的对敌战术并执行。等到薛举去世,唐军与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再次作战时,李世民就亲自监督他深沟高垒消耗敌军的战术的执行,并下令:“敢言战者斩!”
最终,在经历了六十天的对峙之后李世民得知了敌军粮食已尽、士气沮丧的关键信息,于是就传令诸将:“可以战矣!”
唐军因此顺利拿到了灭掉西秦的结果。
可见,战神李世民作战并没有什么武林秘籍,他也只是深刻贯彻了本分二字的内涵,先深沟高垒保证自身不败,然后耐心等待敌军犯错,等机会出现之后就果断出击,一招制敌。
此后,他不管是大败宋金刚还是刘黑闼,都是采用此战术。
只能说,大道至简,最有用的战术一定都是最简单的,就看你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
李世民用兵其实就是同一个逻辑的循环应用 图源/剧照
除了军事,政治的江湖同样如此,历史上许多政治人物之所以能成事,就是因为他们能在煎熬中耐心等待机会,等待对手犯错,然后果断出击,比如,汉宣帝对待霍氏家族就是经典案例。
同理,商战也是这个逻辑。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商业案例,某个公司的业务员想做一个大公司的业务,但那个公司已经有固定的合作伙伴,他一时难以插手。但是呢,他并没有放弃,坚持在过年过节时去那家公司拜访,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年之久,然后某一天,那家公司因为长期合作的伙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于是就准备将其换掉,这时他们就想起了时常来他们公司晃悠的那个小伙。结果是,这个小伙顺利成为那家大公司的合作伙伴。
可见,在时间这个变量面前,对手犯错的几率几乎就是百分之百,你所需做的就只是和目标客户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你的存在,然后耐心等待就行。
经商是如此,个人做事其实也是这个逻辑。就拿投资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赚了多少钱,而是先要学会不亏钱,等你练出了不亏钱的本事,那么你就会慢慢具备赚钱的能力,为什么段永平在拍下巴菲特的午餐时开门见山就问对方,“你在投资领域都犯过哪些致命性的错误”,就是想以最小的成本汲取巴菲特用时间和金钱所换来的教训,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导致本金亏损。
而且,段永平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做投资,都给自己开出了一个“不为清单”,而这份“不为清单”的根本作用就是,避免他犯错,而人一旦犯的错误少了就能做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的结果又是,赚钱只是迟早的事。
可见,不管是做管理还是投资,最重要的事就是先守住手里的本金,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等待机会,开疆拓土。因为,交易的本质就是等待。
这里,子玉觉得用一句话总结以上道理最为合适:生存方面的优先级要高于发展。人只有在做好防守的情况下才能有底气出击,才能拿到更好的结果。
所以,人千万不要总是急着出拳,先握好手中本就有的牌,等机会成熟了再果断出击。
最后,子玉还想讲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是有关婚姻的。我的表弟相亲无数,屡败屡战,但始终没能将婚事给定下来,于是他就放弃了在感情世界中频繁出击、求胜的心理,转而用心经营自己,将自己作为产品不断进行优化,然后耐心等待良缘。今年年初,他终于遇到了合适的对象,前两天顺利走进婚姻殿堂。
可见,婚姻这件事也是先筑牢自身这座堡垒,然后再耐心等待合适的人的出现。还是范蠡那句话,“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总之,兵法可以覆盖到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古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人生哲理总结全了,我们只需拿起书本就行。
一点个人思考,希望有用。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