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护照正悄悄贬值;2024年,超过4800人正式放弃美国国籍,创下近十年来第三高纪录,比上一年猛增近一半。从亿万富翁到普通中产,从硅谷工程师到巴黎咖啡师,越来越多美国人把“退籍”当成一种出路,他们图什么,又在逃什么?
![]()
在美国只要你是美国公民,不管你住在纽约还是挪威,收入都得向美国国税局报备,这叫“全球征税”。听起来像是国家有点“管得太宽”,但它确实是法律并且这个制度还在不断强化。
2010年,美国推出了一个被全球银行深恶痛绝的法案《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FATCA)。它要求全球范围内的银行须交出美国客户的资金数据;这直接导致很多海外银行干脆拒绝为美国人开户怕惹麻烦。
结果就是,很多常年在海外生活、工作的美国人,连基本的工资账户都开不了。你拿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护照,却连工资都存不进去,这种困境听起来荒谬,但真实得不能再真实。
那些根本没在美国生活过的人也可能中招,比如在法国出生、从没去过美国的“意外美国人”,只因为父母曾在美国短暂停留过,就被认定为纳税人。
直到账户被冻结,他们才发现自己“有国籍”,还欠着税,不是每个人都有律师团队、金融顾问和离岸基金。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退籍成了唯一的“出口”。
美国的分裂早已不止是政治舞台上的斗争,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对立像两股火车头,朝相反方向全速冲刺。2025年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这一结果在国内引发新一轮意识形态碰撞。而普通美国人就在这场冲突的夹缝中,越来越感到无所适从。
2016年特朗普首次当选后,退籍人数在当年第四季度几乎翻倍。讽刺的是,当初说要“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人,间接促成了“离开美国”的决定。政治极化只是表层,更深的,是人们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失望。
新冠疫情暴发那几年,美国的表现像是在演一场混乱的真人秀,医疗系统崩溃、疫苗分配混乱、政府信息反复横跳。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人意识到:护照不能防病毒,更不能保障生活。
贫富差距拉大、种族矛盾激化、社会包容度下降,构成了美国内部“退潮”的背景音。黑人命也是命、亚裔仇恨事件频发、堕胎权争议不断,所有这些都在挑战“美国梦”的基本设定。
一些人决定用脚投票。比如搬到法国的移民尼科尔说,她选择离开,是因为“美国不再代表她的价值观”。当国家不再是信仰的延伸,而成了压力的来源,退出,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退籍,不等于背叛。很多人放弃美国国籍,并不是因为讨厌美国,而是因为他们需要更灵活的生活方式。全球化让“身份”不再是宿命,而是一个可以配置的资源。过去,换国籍像是背井离乡;现在,更像是换套餐。
加勒比海国家的投资入籍计划已经成了富人的“常规操作”。20万美元起,换来的是一份不问来源、不追税务、不限制迁徙的护照。
瓦努阿图更快,4个月搞定。而高净值人群的玩法更复杂:夫妻一人保留美国身份,孩子拿欧盟永居,资产放在新加坡,生活在瑞士。说是“组合拳”,其实是“身份套利”。
这不是“脱美”,是“超美”——比起一个国家的护照,他们更看重的是全球通行力、税务便利和教育资源的平衡。这种策略思维正从富豪圈层向中产阶级扩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问自己:为什么要为一个我不住、也不信任的国家纳税?为什么不能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身份组合?
这不是异想天开,在数字游民、远程办公、自由职业盛行的当下,一个人完全可以在葡萄牙生活,在香港报税,在爱沙尼亚开公司。身份的意义已经从“我属于谁”转变为“我能去哪、能做啥、被怎么对待”。
美国人正在重新审视“我是谁”这个问题,身份不再是出生地决定的标签,而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退籍的人并不都是愤世嫉俗的激进者,他们更像是精打细算的理性玩家。他们不想被全球征税束缚手脚,也不想在政治撕裂中左右为难。他们要的是自由、确定性和选择权。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国家之一。硅谷还在产出世界级创新,哈佛和斯坦福仍是全球教育金字塔顶端。但这些价值不再是无条件绑定的资产。越来越多美国人发现,他们可以在保留这些好处的同时,规避那张无形的“税务网”和不确定的社会风险。
这场退籍潮它逼迫国家重新思考: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当公民不再甘于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退出,说明问题已不是技术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国籍从一种荣耀变成一种负担,护照从通行证变成了枷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