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新闻,看到全国各地高校学费上调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随手点开评论区,果然炸开了锅:“父母白头发又要多了几根”、“读书都快读不起了”、“这学还上不上得起”……这样的反应,一点也不意外。
![]()
看着这些评论,我想起前几天一位老家长的电话。他孩子今年考上四川一所不错的大学,本来全家欢天喜地,直到看见学费单瞬间沉默了:“老师,这大学四年下来,不得二十万打底?我们普通工薪阶层,供一个孩子读书,怎么就这么难了?”
难,确实难。看看这波学费上涨的阵势——全国20多个省份齐刷刷上调高校学费,涨幅从500到20000元不等,平均10%–15%,上海、四川、吉林这些地方甚至高达20%–35%。更扎心的是,有媒体直言,大学学费的“5000元时代”正式落幕,我们已经迈入了“万元时代”。在四川,上大学的成本已经达到每人28674元一学年。这不是数字,这是很多家庭一年的收入啊。
为什么学费说涨就涨?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咱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大学学费,确实十几年如一日地稳定。但那是有原因的——过去二十多年,公立高校超过60%的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学费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可今非昔比了。大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150万暴增到2025年的1222万,升学率从4%飙到近60%。高校扩招让更多人圆了大学梦,但也意味着国家财政扛不住了。
教育部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该部财政拨款比2022年减少了24.7亿元,高等教育支出预算也减少了39.6亿元。政府钱袋子紧了,可高校要运转,教师工资要发,设施要维护,钱从哪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学费上涨似乎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
更让人揪心的是民办高校的学费情况。公办大学涨幅基本以千计,而民办大学的涨幅直接以万为单位。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学费年费4.3万元,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学费接近5万。这些数字,看着就手心出汗。
问题在于,花这么多钱上大学,将来能赚回来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990元、4595元。简单算笔账:一个民办大学生四年下来投入二十万不算多,毕业后月薪六千,不吃不喝快三年才能回本。这还不算机会成本。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怎么了?
当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学历贬值的速度超乎想象。2023年有媒体统计,32所985高校中,有23所的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已经超过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越来越多,意味着求学成本进一步增加,而毕业收入却没有水涨船高。
这才是真正的结构性困境: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学校培养的人才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配。
一方面,大学抱怨办学成本上涨,不得不提高学费;另一方面,企业抱怨大学生眼高手低,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而夹在中间的学生和家长,既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又担忧着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民办院校已经开始招不满学生了。广东本科第三次征集志愿降36分;陕西民办高校降30分补录;广西甚至不设报考分数要求。这些现象传递出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用脚投票,质疑高等教育的性价比。
我理解高校面临的财政压力,也明白优质教育需要成本支撑。但我在想,单纯的涨价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吗?
我们的高校是否也应该反思,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优化专业设置,让教育更贴合社会需求?如何让每一分学费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大学学费上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负担问题,更是一个心理冲击。它动摇了很多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动摇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那位打电话的家长最后问我的话:“老师,你说,我们孩子这一代,大学还值得上吗?”
我无法给出简单的是或否。但我告诉他,也告诉所有正在为此焦虑的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要更加理性地评估投入产出比;在学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规划未来时,要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
教育本质上是投资,但不应该成为赌博。
各位读者,你们身边有面临学费压力的学生或家长吗?你们怎么看待这波大学学费上涨潮?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吧——我们都需要在这个教育巨变的时代,寻找更多的思考和可能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