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英山,群峰叠翠,云雾氤氲。来自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的引领下,背上行囊,跨越山河,把青春的热忱与博爱的心意,播撒在这方质朴的山乡。实践时间虽短,但每一位志愿者在这里留下不同的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志愿者成长故事系列。

故事一:在不完美中相遇
社会工作专业2024级1班 关舒文
用脚丈量土地,用心贴近需求
葫芦盆村社会实践,是一次“用脚丈量土地、用心贴近需求”的经历。回顾过往,从主题课程的设计实施到孩子们的点滴反馈,从个案工作的温情陪伴到团队协作的默契支撑,每一个片段都让我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有了更鲜活的认知,也让我在理论落地与情感共鸣中完成了一次成长的蜕变。
活动初始,我参与了为期五天的志愿者培训工作坊,系统学习项目认知、儿童服务技巧等内容,与其他成员共同打磨主题教学课程。在团队中,我承担行政组组长及社会实践老师职责,统筹社会实践物资、记录花销,保障成员安全,同时完成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筹备阶段的几天内,我从各位学长学姐身上看到了自身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不断学习,我的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处理表格细化这类繁琐工作时效率也有了质的飞跃。大家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从培训起彼此之间便隐隐连成了一条线,线不断凝聚成团,跨过了蜿蜒河流,翻过了重重山峦,最后在云雾缭绕的绿脊下同淋一场月亮,带着温润的光辉散落在那间小小的教室里。
![]()
山海之间的课堂:陌生与期待的第一课
第一次成为老师,与小朋友们短暂交错。开营仪式后的第一课,由我执教的《跨越山海遇见英山》课程率先开讲。以“从北京到英山,你好”为主题,我在讲解中对比了北京与英山两地的文化,想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讲解课程时,每当与座位上的孩子们对视,我的心中就多了一分异样感。因为是第一天,我和大多数孩子们还没那么熟悉,那种异样感,像颗轻轻晃荡的小石子,在心里漾开细碎的涟漪——是期待,又掺着点不确定的忐忑。希望孩子们会喜欢我的课程,更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对家乡文化有一个深入了解。
上午放学后,我默默观察家里离得比较远中午留在教室休息的小孩,他们的午饭很简单,几袋零食或一桶泡面。当我看到姐弟两人同吃一桶泡面时,心中的酸楚不受控制的向上翻涌,我和其他社会实践老师将从农家乐订的饭拨出一些给孩子们吃,碗筷碰撞出轻响的那一刻,我更坚定了努力做好服务的决心。午休时间,我将与我接触较多的可可带出教室,了解了一些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状况,她向我敞开心扉,从那开始,每天中午我们都会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访谈没有固定的地点,有时在二楼的空教室,有时在角落的灌木丛旁,有时就着暖阳坐在大舞台的台阶上。
课堂之外的温暖回响
慢慢的,从刚开始面对新环境的陌生到课堂上的得心应手,我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之中不断成长。教室内随处可见的小红花,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中午吃完饭在院子里听歌唱歌的场景,都化作无法抹去的温暖画面。
小小的手用相机记录下一张张照片,我在心与心的碰撞下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心情箱里歪歪扭扭表达感谢的字体,捧在手心再三叮嘱“要好好收着”的吃食和礼物,不论晴天或暴雨都提前站在路口等我们上课的身影。这些纯粹的善意,让我真正理解了陪伴是什么,不是我们单向地帮扶,而是两个群体的相互照亮。我们曾经因为孩子中的有些人太过于调皮或是沉默或是郁闷,却渐渐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完整而又特别的个体,活泼开朗的、独立内敛的、个性幽默的,每个人其实都没有所谓的优缺点,只有特点。当我们愿意去认真观察,挖掘孩子身上美好的地方,并以这份真心去回馈在课堂上时,又会得到孩子们加倍的真诚对待。我想这便是教育的意义,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不完美的老师与不完美的你,都很好
我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有时候,我欠缺灵活应变的机敏;有时候,我无法释放自己的全部热情;有时候,我的课堂会出现一些小状况;有时候,面对孩子们咸涩的泪水我会片刻无措……但当我将爱的信件不遗余力的投递时,信件总能穿过云端轻轻地被孩子们稳稳接住。我收获了许多许多的回信:“关关老师我最喜欢的老师就是你”,“你们是我认识的最好的一批老师”,“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你的话”,“关关老师这是我送给你的花”,“很幸运能够遇见你”,“这些话我从来没对别人说过但认识你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很想告诉你”,“你还会回来吗”。回信传到我手中的那一刻,所有的不完美都烟消云散。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让我和孩子们的连接更加真实,也正是这些赤忱热烈的回应,让我找到了身为老师这个角色时幸福的彼岸。
音乐里的告白与成长
可可和依依的个案工作,是这次实习中最触动我的部分。两个女孩,看似相同的性格却有不同的内核,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给了她们迥异的成长底色,依依听话乖巧的外表下藏着倔强和不易被察觉的叛逆,可可倾诉压力与困境烦扰的话语下藏着对世间通透的看法和感悟。故事里,少了些同龄人的撒娇打闹,多了些超出年龄的懂事与牵挂。越是了解其间的故事,越能看清那些看似平淡日常里,藏着怎样的汹涌与挣扎。
![]()
“送你一朵小红花,遮住你今天新添的伤疤。”纤细的手臂是盘绕于树干间努力向上延伸的枝芽,黝黑的皮肤是太阳普照时遗留的情话,坎坷的经历是涅槃重生前的破茧之痛。这两段经历让我明白:对特殊儿童的个案干预,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机械流程,而是用时间换信任的耐心过程。我们不需要拯救者的姿态,只需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听可可讲音乐里的乐趣,听依依说自己从未向他人表达过的曾经。也不需要完美的方案,只需做一个可靠的陪伴者。在她不敢向前迈步时说“我们试一试,你可以的。”,在她揭开伤疤哭泣时与其紧紧相拥,说“你很优秀,你值得被爱。”。当我写下她们的生命故事时,我没有用“留守儿童”、“内向儿童”这样的标签,而是用“喜欢邓紫棋、周杰伦的可可”“有很多好朋友的依依”这样的描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需求从来不是被归类,而是被看见。个案工作的服务,不是让孩子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而是陪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不在于“给予”多少,而在于“唤醒”。唤醒儿童对家乡的热爱,唤醒社会对儿童的关注,也唤醒自己对专业的初心。
留下与带走,余音与思考
葫芦盆的天空是那样的蔚蓝,梯田是那样的整齐,景是那样的纯美,人是那样的淳厚,我们迎着山风唱着歌,走过了蜿蜒起伏的山路。十天的主题课程,我们或许没有改变葫芦盆村的教育现状,没有解决留守儿童的所有问题,但我们用课程陪孩子们看见了家乡的美好,用陪伴让那些曾孤单过、被抛弃过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声音有人听”,用团队的努力让这段服务“留得住”,那些整理好的课程手册,会继续在小小的村落里发挥作用。
我深刻认识到,好的服务不是“我认为你需要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我和你一起创造什么”。作为社工学生,要学的不仅是方法,更是心怀敬畏,敬畏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敬畏每个地区的文化根脉,敬畏服务二字背后,那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重量。
这段旅途中,社会时钟暂停,我不用想我的成绩、不用发愁人际交往,也不用担心实习、不焦虑工作,我是我学生的老师,不被各种考核指标束缚,我只是我学生的老师,完全而纯粹地在做社会实践这件事。
![]()
我学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更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用爱浇灌、用心陪伴。要感谢教室里的孩子们,要感谢并肩的伙伴们,要感谢默默付出的大山老师。最珍贵的收获,是在付出时,自己也悄悄变得更完整。这段日子可能会慢慢走远,但那些被信任的瞬间、被温暖的时刻,会一直留在我心里。谢谢这趟旅程里的每一个人,让我知道,真诚的陪伴,从来都是双向的光亮。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实践中的感悟与成长,继续延续专业精神,在回应社会需求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努力让每一份服务都能真正扎根于土地、温暖于人,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为山里的孩子们带去更多希望与可能,将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浪潮,以点滴坚守,让这片土地蓬勃生长。
来源:葫芦童梦项目组
编辑:屈老师
审核:刘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