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天津举办的直升机博览会上,又一次展示了AHL重型运输直升机项目的相关内容。
这个项目从2016年中俄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开始,已经走过了将近9年时间。
说实话,这个项目一路走来,进展确实比较缓慢。
![]()
现在有个想法,与其继续等待中俄联合项目,不如中国自己单独发展重型运输直升机。
毕竟,两国的需求不同,定位也不一样,很难完全兼顾双方的要求。
俄罗斯那边对这项目本来就没那么急。他们手里有米 - 17 系列直升机,日常运兵、拉物资够用了;真要运重型装备,比如坦克、大型工程器械,还有老款的米 - 26 顶着 —— 这机型虽然年头长,但载重能力还没掉链子。
对俄罗斯来说,AHL 更像块 “敲门砖”,想靠这个项目打开中国的重型直升机市场,进度慢一点也无所谓,反正自家需求不急。
![]()
可咱们这边等不起啊。西藏那些高原地区,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物资补给全靠汽车运,效率低还危险,要是有重型直升机,直接往哨所、村镇送物资,能省多少事?
还有应急救援,比如地震后要运大型破拆设备,普通直升机拉不动,只能等米 - 26,可米 - 26 数量少,还得从俄罗斯调,远水解不了近渴。
正因为需求这么迫切,咱们在设计指标上跟俄罗斯谈不拢 —— 比如咱们想强化高原飞行能力,俄罗斯觉得没必要,他们没那么多高海拔任务;咱们想优化货舱装卸速度,俄罗斯更在意能不能兼容他们的装备尺寸,两边各有各的想法,指标谈了好几年都没定下来。
![]()
更要命的是发动机这个 “心脏”。一开始双方商量着,直接用乌克兰的 AI-136T 发动机 —— 这是米 - 26 的同款发动机,技术成熟,本来觉得能省点事。结果 2022 年俄乌冲突一爆发,乌克兰的发动机工厂要么被破坏,要么供应链断了,想拿也拿不到了。
没办法,转头跟俄罗斯说联合研发 PD-12B 发动机,可俄罗斯自己的发动机研发进度本来就慢,PD-12B 还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连个样机都没造出来。就这么着,项目卡在发动机选型上动不了,九年时间光扯皮、等消息了。
![]()
现在说 “不如自己搞重型直升机”,真不是头脑发热,最实在的底气就是 5000 千瓦级涡轴发动机快成熟了。这技术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中国航空人几十年 “啃硬骨头” 一点点攒出来的。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咱们就开始搞直 8 直升机,那时候条件差到啥程度?连加工直升机桨毂的高精度设备都没有 —— 桨毂是直升机的关键部件,精度差一点就会出安全事故。
工程师们没别的办法,只能拿着图纸一点点试,用普通机床慢慢磨,花了 18 年才做出合格的桨毂。
![]()
那时候也没靠外国人,全是自己琢磨,还想出 “以民养军” 的法子 —— 用直 8 的技术改民用直升机,比如给林业部门做森林防火用的机型,赚点钱再投回军用研发,才算把直 8 这个型号保住了。
有了直 8 的基础,发动机技术就一步步往上堆。
2010 年 “玉龙” 发动机定型的时候,全行业都松了口气 —— 这是咱们第一款真正自主研发的涡轴发动机,之前要么靠进口,要么是仿造别人的,“玉龙” 一出来,才算填补了自主涡轴机的空白,后来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再往后,1000 千瓦级的 AES100 发动机通过了适航认证,这可不是小事 —— 适航认证是国际通用的标准,能过审说明咱们不光能造发动机,还能按国际规矩造民用涡轴机,技术靠谱了。
到现在,1100 千瓦级的发动机都已经能实现振动监测、寿命管理这些先进功能了,这些技术就像 “铺路石”,一点一点为 5000 千瓦级发动机打基础。
除了发动机,重型机需要的复合材料旋翼系统也早突破了。现在部队用的直 8G,早就用上这种又轻又结实的旋翼,去年还在珠峰 8000 多米的高度执行过物资运输任务 —— 高海拔、低温环境下,旋翼没出一点问题,证明这技术靠谱。
![]()
这么算下来,重型直升机需要的关键部件,咱们基本都有技术储备了,现在缺的不是能力,是 “甩开膀子自己干” 的决心。
与其在联合项目里耗着,不如自己干,这笔账算下来太值了,需求和产业两头都能解渴。
先说说需求端,部队早就盼着国产重型机了。现在咱们用的直 8 系列,虽然能顶不少事,但载重量只有 5 吨左右,航程也短,跟真正的重型机差远了。比如往高原运修路用的推土机,直 8 根本拉不动,还得靠从俄罗斯引进的米 - 26。
![]()
可米 - 26 总共没几架,还老出故障,维修配件得从俄罗斯寄,有时候等配件就得等好几个月。
要是自己搞重型机,就能精准对接咱们的需求 —— 针对高原缺氧环境,把发动机功率再提一提;针对应急救援,把货舱门设计得更大,方便快速装卸设备;不用再迁就俄罗斯的 “通用化” 要求,他们想兼容自己的装备,咱们不用管,专心搞符合咱们需求的机型。
这么一来,进度肯定能快一大截,说不定三五年就能看到原型机试飞,比在联合项目里遥遥无期地等强多了。
![]()
更重要的是,自己搞能拉动整个航空工业升级。直 8 的研制就已经证明了,一个机型能培养一代人 —— 当年搞直 8 的时候,老工程师带着年轻技术员,从设计图纸到车间加工,手把手教,练出了一批既懂技术又能干活的队伍。
要是搞自主重型机,从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到航电系统的芯片,从机身的复合材料到制造用的精密机床,整个产业链都会被带动起来。
比如发动机里的涡轮叶片,得耐几千度的高温,之前咱们还得靠进口高温合金,要是 5000 千瓦级发动机量产,肯定会倒逼国内高温合金产业进步,以后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
还有机身用的大尺寸复合材料构件,之前咱们最多能做几米长的,重型机需要十几米长的构件,这就逼着咱们突破制造技术,而这些技术突破后,又能用到民用航空上,比如给大型客机做部件,一举两得。
反观联合项目,核心技术还得看俄罗斯的脸色,就算最后造出来了,也是把别人的零件攒起来的机型,咱们自己的队伍还是没练出来,下次想搞更先进的机型,照样得依赖别人。
其实从 1985 年直 8 首飞那天起,中国直升机工业就证明了 “自己干” 才是硬道理 —— 当年那么难的条件,连设备都不全,都能把大吨位直升机送上天,现在有了 5000 千瓦发动机的底气,有了这么多年的技术积累,真没必要在联合项目里消磨时光。
![]()
与其等别人搭台,不如自己建个舞台,既能快点满足国家的需求,又能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这才是最靠谱的路。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扶摇直上!直博会见证中国直升机产业新图景
![]()
上观新闻:签了!中俄联合研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