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两栖作战原来是这么回事
自从人类开始“泛舟出海”,不管这些个驾船在海上讨口饭吃的家伙们具体是做什么的,在航行过程中总是避免不了要在不属于自己掌控的陆地登岸的问题。陆地上的人们往往会企图阻止船员们登岸,在这种情况下,船上的人不免就会动用武力试图强行登陆了。
看,就是这么简单,登陆作战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海陆对抗形式就这么出现了。
对于参加对抗的双方而言,地面上进行防守作战的一方倒是没有什么太多麻烦,无外乎就是需要准确判断敌人主力从何处而来,自己的守军能否坚持到大部队到来而已。但是对于登陆的人来讲,登陆作战——二战后变成了“两栖作战”一直都是件复杂而且麻烦的事情。
![]()
北欧的维京海盗可能是古代唯一海、陆、登陆作战都擅长的战士了。
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历史上那群北欧的维京海盗,因为他们无论在海上、陆地或者是滩头上都同样英勇善战。但其他几乎所有的登陆作战的计划和准备阶段,海军和陆军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见分歧:海军要保证船只不会搁浅、触雷,更不会希望被突然出现的敌军舰队打个措手不及;而陆军的愿望很单纯——最好在不打湿鞋袜的情况下顺利上岸,在自己完全摆开阵势前敌人最好不要出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对过去登陆作战方式的改进,再在大大小小数百次登陆战场上交了无数“学费”后,两栖作战才真正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陆、海、空协同的新型“立体战争”方式。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80年,但其总结出来的一些两栖作战原则至今仍然没有过时,比如:
1、重点强调对登陆地区的敌人防御设施、敌军部队集结地域、公路、铁路,尤其对滩头后方地域要进行充分的火力准备;
2、大力改进支援火力的组织指挥,大力增加直接投放火力的数量;
3、进攻发起日使用的登陆艇、近海舰船、军队运输舰、货船、油船和驳船数量。这才是决定了一定时间内能登陆的兵力兵器的最大数量的因素;
4、海滩的大小、数量以及坡度,潮汐、风力、波浪,从海滩到内陆地区的通路等等,都将直接关系到登陆行动的成败。登陆时,各种舰船都需要尽可能地靠近海滩,避免设置过于复杂的转运设施,因为这样的设施必定会成为梗阻的直接原因。
5、登陆部队的作战目的不仅仅是通过水线,而是要通过滩头到海滨沙石地区,进而占领岸边高地。前进时还要尽可能的队形严密,武器、主要装备物资尽量齐全。如果一支部队在滩头被困住,任务就会彻底失败,只有突破滩头并抵达进入内陆的道路入口处,才能像平时的野战一样,进一步以火力和运动相结合,来分割和攻击敌军。
![]()
这是剧照
6、无论多么充分和密集的火力准备,起到的最大作用也只是压制并瓦解敌军,确保登陆行动成功,因为大规模轰炸对守军部队的个体会直接引发震惊、混乱和士气低落,导致他们的防御效果锐减50%-75%。也就是说,不管火力准备的效果如何,防御部队只凭借普通的土木工事,在经受了空中和舰炮的“饱和”火力袭击后,仍然能够保持有效的战斗力(注1)。
尤其对于一块面积稍大的滩头防御区来讲(5-10平方公里即可),炮击和轰炸可能会破坏守军的通讯设施,炸毁道路,摧毁雷达设施和地面的非永久性野战防御设施,比如铁丝网、雷区和反装甲“龙牙”。最理想的状态下,守军的防御体系可能会被瓦解,无法形成有组织的抵抗,但是对进攻者来讲,这么大的一块地域里面,可以攻击的目标实在太多,谁也无法保证每一枚炮弹、火箭弹或者导弹都能精准命中目标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那些深埋在山体,地下并用钢筋混凝土、钢板等加固过的永久性工事并不会被这种程度的打击一波带走。
比制造武器更关键的是投送能力
在描述二战登陆作战的纪录片、电影或者游戏动画里,密密麻麻的,在枪林弹雨中飞速冲向滩头的登陆艇无疑体现着进攻方的实力和决心。但那些第一波次的登陆突击部队,在抵达战场时,也是最容易受到防御者杀伤的。

硫磺岛登陆的纪录影片
和空降作战不同,登陆部队需要从较远的外海毫无隐蔽地靠近敌军把守的海岸,本身就缺乏突然性,对于敌军士气的瓦解效果也较小。而且无论你用于登陆的武器装备有多么先进,在没有投入高达和星际战士盔甲的前提下,其实是没法和守敌的装备形成代差的。而登陆部队面临的最危险因素,还是人员和装备展开并进入战斗状态需要宝贵的时间。
二战时期,美军进行的各种登陆行动中,多次遭到了守军瞄准水线的致命火力攻击,登陆部队在没能完全展开的情况下,面对攻击既无能为力又没法迅速做出反应。其中有三次最为致命,即中太平洋的塔拉瓦之战,意大利的萨莱诺之战和诺曼底的奥马哈滩头之战。这三次登陆作战进攻一方都差点被守军赶回了大海,进而导致前所未有的灾难性的失败。
上述战例最终获得险胜的原因,都得益于以下几点:盟国占据优势的空中支援,准确有效的舰队炮火支援,攻击部队越过滩头的部队数量比敌人多,速度比敌人快。
表面上看,是这些成功抢滩的官兵和坦克赢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你能否在敌方炮火与空袭的干扰下,持续、稳定、快速地将后续的兵力、弹药、燃油、食品和医疗物资通过海上“血管”,源源不断地为进攻的拳头加注力量。
网上有句话形容的很到位:“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火力覆盖”。任何一个工业国家,最能发挥其综合实力的战争方式就是打一场工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的战争,只有贫穷落后、实力不足的国家,才会无奈地选择用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注2)
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随着现代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的加深,其作战规模和参战部队数量就会自然而然地扩大,比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特种部队行动,看似是只把几个人投入到敌后开展行动,但背后支持和保障的部门、装备和人数可能会达到他们的百倍之多。
小规模的特种作战尚且如此,那么跨过海峡攻击某个巨大的岛屿或者是大陆,所需要的计划、准备和物资无疑就是个天文数字了。
面对决心顽抗的敌人,不会有哪个天真的将领会将获胜的赌注押在对方人民揭竿而起,从内引爆其政权上面。而且任何先入为主地认定敌人已经衰落,不会构成重大威胁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国家、军队和人民的不负责和背叛。
![]()
这是示意图。。。
国军著名将领楚云飞曾经拍案而起:“就是五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吧!”是啊,未来我们需要面对的,可远不止5万头猪,很可能会是2300万只蚂蚁或者绿蛙,外加后面站了只白头鹰的几坛子泡菜,脚盆鸡和南海猴子,而喝恒河水上了头的白象也保不齐会主动下场来讨打。。。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启动跨越台湾海峡的登陆行动,那么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失败。在敌军集中力量发起反击前,我军需要确保有足够的兵力和物资迅速登陆,以抢占一个据点或者叫做滩头堡(注3)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军需要各方面都兼顾到,但登陆行动的最终规模完全取决于航运的能力。现如今,依靠独步蓝星的工业制造生产能力,我们不用担心没有足够的坦克、卡车、飞机、武器、弹药、军舰和潜艇,当然了,无人机、导弹和机器狗也同样管够。
但同时将所有的部队和装备全都运抵海峡对岸显然是不现实的,受到航运能力限制,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人员和物资能够在登陆日和随后的一周内抵达滩头——请不要忘记,所有参与运输行动的舰船都必须返回基地后才能重新装载,而选择登陆的海滩无论基础条件多么好,管理得多么完善,都不能长期满足后继战斗的所有要求。
一旦“输血”速度慢于消耗,甚至被切断了血管,那么再精锐的登陆部队也只会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最终被敌人吞噬。历史上,成功的登陆战各有各的精彩,而失败的原因却惊人的相似——补给乏力或被切断,登陆部队被迫撤退或全军覆没。
例如一战时期的加里波利战役,二战中瓜岛战役的日军,以及解放战争后期的金门之战,无不如此。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冷酷的真理:你可以拥有世界上最硬的“拳头”——无可阻挡的精锐登陆部队——但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强韧而高效的后勤补给系统和运输能力,那么这记重拳最终只会徒劳地在沙滩上砸出个大坑,甚至在真正打到敌人前就已经软弱无力了。
想要跨过海峡,并成功地获得登陆战役胜利的关键,在于从一开始就将“输血能力”置于和攻坚能力同等甚至更高的战略高度。这不仅需要打造出庞大的军队和装备,更需要设计、建造并成功运行了一整套足以支持这场跨海决战的、无比复杂的后勤生命系统。
所以,当未来我们看到登陆舰艇密密麻麻涌向滩头令人振奋的画面时,请记得,那不仅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乎投放数量、速度和抗压能力的生死竞赛。登陆战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场后勤的豪赌,一场跨越海峡的输血竞赛。 而历史也无数次地证明,最终的赢家,永远都是那个能更好地呵护其“生命血管”的人。
![]()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注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地中海和太平洋战场上大大小小的登陆行动有数百次之多,而即便是在最适宜的条件下(1944年1月底的“燧发枪”行动),动用所有火力对守军的杀伤率也只从来没有超过3-5%。
注2: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同样是在用人力对抗盟国的机械化。
注3:那些认定光靠空投就足以支撑起持续会战的同志们可以洗洗睡了。因为这只需要小学数学及格就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