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人当年在大庆找到了石油
二战历史会改写吗?
![]()
今日大庆油田采油井
人们对大庆这个地方并不陌生,且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里的石油。自1959年9月26日大庆首次喷涌出高产工业油流,至今已然走过了66载春秋。大庆油田作为世界级特大砂岩油田,含油面积超6000平方公里,由52个油气田组成。截至2023年,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2021年8月25日,中国石油宣布,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这也是大庆人心中“在大庆底下再找一个大庆”的愿望。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2022年大庆油田油气产量当量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长庆油田,仍属国家能源安全第一方阵。
![]()
萨尔图火车站旧照
其实,大庆这个地方本不叫大庆,地图上标注的地名叫萨尔图。位于中国黑龙江西南部松嫩平原的腹地。当年为探明石油先打了三口井,分别称为松基一井、松基二井和松基三井,但前两口井未获工业油流。松基三井于1959年4月开钻,在钻至1357-1382米深处时,取出了富含油气的岩芯。9月26日16时许,松基三井终于喷出了工业油流。此地位于萨尔图大同镇高台子永胜村附近。因时值国庆10周年,为庆祝这一重大发现,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以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于是,“大庆”这个名字便由此诞生,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成立大庆区和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这一决定使得油田被正式命名为“大庆油田”。
![]()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首次喷出工业油流
1964年大庆油田被发现时,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别说国际社会,就连国内都鲜有人知。直到1964年,国家这才决定公开大庆油田。4月20日,一篇名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通讯通过广播、报刊传遍整个世界,但报道中像大庆油田的位置、年产量等信息均闭口不谈。尽管如此,精明的日本人却凭借《中国画报》上一张“铁人”王进喜的工作照片,精准判断出大庆油田的所在之处。原来,此地正是当年他们在中国勘探过的地方,但因钻井深度仅差几百米而未能出油,最终遗憾地与这片油田失之交臂。
![]()
《中国画报》刊登“铁人”王进喜的工作照片
那么,当年日本人为何要在中国东北找石油?最后的结果如何?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本土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彼时作为近代化工业国家和军事强国,石油是日本维持工业和战争机器运转的“血液”。为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特别是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日本迫切需要在其控制的势力范围内,如朝鲜和中国的东北找到石油资源,以稳定其石油供应。因当时在中国东北已发现有油气资源的迹象,如如油苗、油页岩等,故日本地质界认为这里是最有希望找到石油的地区。这项工作的开展是系统性、有组织地进行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始于1928年。彼时的日本的满铁地质调查所等机构开始有针对性的地质调查。高潮阶段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时,日本已全面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4年,成立了满洲石油株式会社,并开始了大规模、系统性的石油勘探和钻探工作。参与此项工作还有满铁调查部、以及日本国内的一些石油公司和大学。这是一个持续十多年的国家项目,投入是巨大的。期间有多支勘探队在不同区域,如阜新、扎赉诺尔、安达、吉林等地轮替或同时工作,累计参与的地质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工人数以千计。在这些地区都发现了油苗、沥青和天然气显示,并钻探了大量探井。有意思的是,日本勘探队竟曾在距离后来大庆油田的高产油区仅一两公里处进行了钻探,但遗憾的是所有勘探工作最终都铩羽而归。
![]()
造成日本在中国东北石油勘探无果而终,且与“黑色黄金”失之交臂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日本主流理论的误判。当时国际地质学界主流信奉“海相生油论”,即大型油田只能在古代海洋环境形成的地层(海相地层)中找到。而中国东北的松辽盆地是典型的陆相沉积盆地,即由湖泊、河流环境形成。尽管有日本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东北属“贫油”地域,能找到的充其量只能是些无工业开采价值的小型油田,这严重地影响了日本继续在中国东北进行勘探的决心和深度。
其次是钻井技术的限制。 彼时日本的钻机能力有限,钻井深度多在800-1000米左右。而大庆油田的主要油层深度在1000米以下,例如发现油田的“松基三井”在1357米深处才获得工业油流。正是这几百米深度的差距,让他们与大庆油田擦肩而过。
![]()
今日“松基三井”
当然,东北抗联或义勇军也对在东北找石油的日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他们的存在令这些日本人不得安宁,他们的袭扰和攻击令这些勘探队不得消停。据记载:
一支由关东军组建的勘探队,行踪被抗联第三路军12支队察觉。在安达山林队队长王聚红的鼎力配合之下,抗联部队对这支地质考察队展开了有力围剿。这支考察队乘坐6辆马车,携带着大量勘测设备,并有20余名日军负责护卫。在众多日本勘探队之中,这支考察队堪称重中之重。最终,这支考察队于安达以西的萨尔图被成功歼灭,而此地正是如今的大庆。
![]()
抗联第三路军活动的“三肇地区”
1937年2月24日,抗联6军参谋长冯治纲及3师师长周云峰,率骑兵在汤原于家沟设伏,歼灭了日军管野善次郎的测量队。
1940年12月,抗联袭击了伪满安达县杏树冈村公所,此地是日本开拓团萨尔图农场,而距此地仅一公里处就是后来大庆松基三井首次出油的地方。
![]()
抗联袭击的伪满安达县杏树冈村公所距大庆首次出油处仅1公里
尽管东北抗日联军当时并不知悉,他们所歼灭的队伍竟是日本石油勘探队;而日本方面,出于种种缘由,亦从未对外公布这些被抗联消灭的石油勘探队的相关信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客观上中国抗日武装力量对日本的石油勘探活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干扰与破坏。
![]()
当年东北抗联部队
日本在中国东北石油勘探的结束阶段,起始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由于在东北始终未能找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大油田,在长期投入未见显著成果后,日本得出了“在满洲找到大油田希望渺茫”的结论。与此同时,战争的巨大压力如影随形。在此情形下,日本遂将资源勘探的重点转移至已被确认石油富产的东南亚地区(荷属东印度群岛)。自此,其在东北的石油勘探活动基本陷入停滞状态。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这场旷日持久的石油勘探活动才彻底画上句号。
![]()
今日印度尼西亚-昔日荷属东印度群岛
在史学界有种说法,倘若当年日本人在大庆找到了石油,将会改变其南进战略,不会偷袭珍珠港,更不会向美英宣战了。换言之,二战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
然,史学界主流论点认为,即使日本当年在大庆找到了石油,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南进战略”,更难完全避免与美英开战,其论据如下:
1、日本战争资源绝非石油一种
日本这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维系战争持续进行的资源绝非石油一种,还包括橡胶、废钢铁、锡及其他稀有金属、大米等粮食作物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这些资源几乎均从美国进口。因此,即便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石油,欲达到一个“自给自足”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终极目标,支持战争的进行,在美国“断供”的条件下,只能从英、美、荷在东南亚殖民地国家攫取,故与英美“翻脸”宣战势在必行。
![]()
日本东条内阁合影-日本偷袭珍珠港前
2、中国东北石油“远水不救近火”
即使日本在大庆找到了石油,但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开采,日本尚不具备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再则,大庆开采出来的原油大都为石蜡基重质油,炼制高品质的航空汽油等技术难度较大,难以满足军方的需求。反观东南亚,尤其是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石油品质更高、易于开采,且已有成熟的炼油设施。在美国“断供”的条件下,从英、美、荷在东南亚殖民地国家攫取乃必然选择。
![]()
日军攻占苏门答腊油田
3、不可能从中国撤军是日本与英美翻脸的必然选择
1941年,日本已深陷中国战场,战争消耗巨大。彼时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对日本实施的禁运,逼迫日本作出抉择。即要么从中国撤军,接受外交失败;要么从美、英、荷手中夺取东南亚的资源,继续战争。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选择了后者。
![]()
日军攻占中国南京(1937年12月13日)
“若日本在大庆找到石油就能避免太平洋战争”的假设,高估了单一资源的作用,而低估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逻辑的内在驱动性和与美英战略利益的根本性冲突。换言之,假设日本人在大庆找到了石油,将不会改变其南进战略,偷袭珍珠港还会发生,向美英宣战不可避免,二战的历史不会被改写......
* 图片来自网络 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