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风药业”,股票代码:“2652”)于2025年10月8日正式登陆港交所。
![]()
长风药业成立于2013年,主要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以开发高质量的呼吸系统治疗产品为使命,在哮喘、COPD、过敏性鼻炎等多个临床需求大的治疗领域构建了丰富的吸入制剂研发管线。目前公司已拥有6个获国家药监局或FDA批准的产品,以及20多款正在全球开发的产品。
长风药业在上市前的港股发行市值为60.77亿港元(约55.6亿元人民币),对应2024年业绩的市盈率(PE)约为265倍,市销率(PS)约为9.1倍,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通常十几倍的市盈率被认为是投资的安全区。但是,市盈率是基于过去或当前的盈利数据计算,通常适用于业绩稳定的成熟企业,无法体现企业长期增长潜力。而且市盈率也忽视了企业的品牌价值、技术壁垒、用户粘性、管理团队等“核心竞争优势”。高成长企业在发展的早期往往处于市场拓展或技术迭代阶段,盈利可能不稳定,甚至出现阶段性亏损,此时市盈率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例如一些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或互联网、机器人、芯片初创公司,其技术实力强劲,市场需求旺盛,未来盈利增长潜力巨大,当前利润较低但未来增长预期高,市盈率可能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估值不合理。
高成长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长期盈利增长上,投资者需具备长期投资视野,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发展趋势,而非单纯依赖市盈率判断短期估值。长风药业的市盈率(PE)高于行业均值,并非是高估,反而是反映了市场基于企业基本面、竞争优势、行业特点、市场环境等多维度因素对其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市场层面,2024年,呼吸系统疾病占全球医药市场约6.5%。由于患病率高、人口老龄化以及环境污染物接触增加,2024年,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估值为999亿美元(约人民币7,292亿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1,572亿美元(约人民币11,4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2%。而2024年中国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831亿元,预计2033年将达到人民币1,355亿元,2024年至2028年及2028年至203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5%及6.5%。
在过去,中国的吸入制剂市场长期由阿斯利康(AstraZeneca)、葛兰素史克(GSK)、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等跨国公司主导。随着国家医保谈判、集中采购(VBP)政策推进,以及地方政府和医院对成本控制与国产化倾向加强,国产吸入制剂的市场空间逐步打开。以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为例,2024年按销量计,长风药业CF017已占据约16%的市场份额,成为国产企业中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合规性、成本控制上的能力提升,以及集中采购、医保目录等政策对国产药品的支持,国产吸入制剂企业有望进一步抢占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同时,吸入制剂的技术复杂性形成了较高行业壁垒,新进入者需突破粒子工程、装置设计、临床开发等多环节挑战,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持续巩固。
吸入制剂技术门槛高,长风药业不仅是少数几家拥有广泛吸入制剂产品组合的公司之一,也是国内少有的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吸入制剂研发企业。
企业层面,长风药业两名创始人为海归博士,在医药行业拥有丰富经验。自公司创立起,长风药业一直致力于布局呼吸道疾病领域,深度开展吸入制剂各剂型产品的研发,在快速发展中,公司汇聚一批优秀的研发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支专业背景突出、研发经验丰富、脚踏实地的研发团队。立足于这支优秀的团队,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与技术积累,长风药业突破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瓶颈,搭建了覆盖粒子工程、装置设计、产品性能评估、临床开发和工艺工程的五大关键技术平台,形成了贯穿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能力。
这种技术优势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专利壁垒,截至上市前夕,公司累计斩获32项中国专利与11项国际专利,并建立了覆盖吸入气雾剂(MDI)、粉雾剂(DPI)、雾化液体制剂等全剂型的技术平台,甚至在脂质体、siRNA等创新吸入剂型领域提前布局。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平台具备强大延展性,可快速迁移至多品类吸入制剂开发,使研发周期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12-18个月,为管线扩张提供了高效支撑。
十余年深耕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为后续商业化爆发埋下伏笔。CF017自2021年5月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中采购计划,凭借品质与性价比优势快速打开市场,2024年按销量计已占据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约16%的份额,覆盖超10000家医疗机构。随着CF017等产品的上市,长风药业业绩快速增长,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3.49亿元跃升至6.08亿元,毛利率维持在80%左右。
这款核心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公司成熟商业化体系的必然结果。依托87家经销商组成的网络,长风药业已实现中国31个以上省份的全覆盖,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经销商渠道贡献了超98%的产品销售收益。更关键的是,公司通过销售模式优化,从推广商密集型转向经销商主导模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渗透效率。
随着产品矩阵的丰富,长风药业商业化增长正从“单点驱动”转向“多点支撑”。CF018作为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激素-抗组胺复方鼻喷雾剂,在2023年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快速起量,已渗透至多个省份的5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2025年一季度收入占比已提升至7.6%。与此同时,技术服务业务成为重要补充,2024年公司承接12个技术服务项目,为其他吸入制剂企业提供研发及生产服务,在创造收入的同时持续追踪行业技术动态。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兑现,可以看到,长风药业已完成从“单品爆款”到“矩阵发力”的商业化跃迁,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渗透能力。国际化征程的加速更彰显其商业能力的全球适配性。2024年5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GW006成功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实现北美市场的关键突破;2025年7月,公司自主研制的吸入制剂首次完成海外发货,标志着其正式迈入“全球化2.0时代”。从依托技术合作开拓东南亚、南美新兴市场,到计划在欧美建立直接销售网络,长风药业的全球商业化蓝图已清晰浮现。
在生产端,长风药业也秉持长期主义精神,就所有主要类型的吸入制剂开发出专有生产技术,并建立了可扩充的生产能力。其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达8163平方米。目前,相应生产设施可支持年产2400亿支雾化混悬液、5000万支雾化溶液、400万瓶鼻喷雾剂、200万瓶定量吸入气雾剂(MDI) 产品及2400万支吸入粉雾剂(DPI) 产品。
此次长风药业港股IPO募集资金中约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研发、临床及商业化;约30%用于生产设施、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及升级;约20%用于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这将有助于公司推进中美欧等市场的临床阶段产品,开展脂质体、siRNA等前沿技术临床前研究,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和创新实力,同时也能满足公司产能扩张的需求。
目前长风药业正在重点推进20多款候选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开发,不仅深耕呼吸系统疾病领域,还积极探索脂质体、siRNA等创新吸入制剂剂型,将治疗领域拓展至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抗感染等新领域,同时开发支气管内活瓣(EBV)等新疗法,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肺动脉高压(PAH)等严重疾病打造潜在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新药。
![]()
2025年10月15日,中国苏州——苏州市科技局公布2025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项清单。长风药业面向肺纤维化(含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全球首创吸入创新药项目成功获批。目前,美国和中国仅有两款药物获批用于治疗IPF,即 Esbriet®(吡非尼酮)和Ofev®(尼达尼布)均为口服药物。其中Ofev(尼达尼布)在2023年全球销售约35.1亿欧元、2024年约38亿欧元。目前,全球尚无获批的IPF吸入药物。长风药业一体化吸入平台(处方工艺—递送装置—临床与CMC合规生产),以直达肺部、提高病灶暴露、降低全身负担为核心思路,旨在为肺纤维化提供差异化的治疗新范式。
在现有肺纤维化治疗选择有限、长期用药耐受性与依从性仍待提升的背景下,长风药业聚焦炎症—氧化应激—成纤维活化等关键通路的多维调节,具备与现行治疗(SoC)互补或叠加的潜在价值,并为后续联合治疗留出策略空间。依托公司端到端吸入能力,项目将围绕处方工艺定型、递送系统优化、非临床安全与药效评价、注册与专利布局、临床准备等关键里程碑稳步推进,以数据驱动临床转化与产业化路径。
2025年10月17日,长风药业自研支气管活瓣肺减容装置成功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FPI),本临床验证阶段由此正式拉开帷幕,旨在为肺气肿等慢阻肺(COPD)相关人群拓展一条微创介入治疗路径。首例入组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此项创新微创介入器械正式进入临床验证阶段。肺气肿患者常见动态过度充气与活动受限,现有疗法在实现长效管理与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长风药业将按方案推进持续入组、围手术期安全监测与影像学/肺功能多维评估,主要指标覆盖装置与操作相关安全性、技术成功率等,并观察FEV1、RV、6MWD及SGRQ等关键临床结局的变化趋势;研究数据将形成可审计的证据链,用于后续的注册策略与商业化决策。
可以预见,随着长风药业在研产品的陆续获批上市,有望逐步实现产品的联动,带来较强的业绩收益预期。对于快速增长的全球吸入制剂市场而言,长风药业的崛起恰逢其时。从技术上积累突破,到商业化上规模放量,再到资本化后加速全球布局,这家中国企业正在走出一条“技术自主化-产品国产化-市场全球化”的特色路径。港股上市不是终点,而是长风药业以中国创新力量撬动全球市场的新起点,其目标不仅是成为本土龙头,更是要在全球吸入制剂高地占据一席之地,为中外患者带来更多高质量的治疗选择。
![]()
运营|李木子
插图 | 视觉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