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依托中国电影金鸡奖延伸的创投平台,金鸡电影创投大会自2019 年设立以来,已发展成为连接青年导演与产业资源的关键纽带。六年间,该平台累计收到 6708 部作品申报,成功孵化 41 部影片,其中 13部实现公映,3 个项目获得金鸡奖,更有多个作品入围柏林、鹿特丹等国际电影节,成为青年创作者迈向市场的重要跳板。
![]()
2025 年 10 月 14 日至 16 日,金鸡创投中期路演在厦门举行。60 个主单元优质项目从 1087 个申报作品中突围进入复选,主创团队面向资深制片人评审团进行项目陈述与问答。
现场呈现出鲜明的创作生态图景:创作者们在题材创新、个人表达与市场规则间寻找平衡;评审团则以务实的标准聚焦项目商业可行性、创作真诚度及观众链接;这种“工整框架”与“创作呼吸感”的博弈,恰是当前华语电影产业现状的微观缩影。
一、项目方风貌:挑战与适应
今年入围金鸡创投中期路演的60个项目,类型题材较为丰富,一方面,多部作品紧密追踪当代中国的社会热点与个体困境,如《安身之处》聚焦老年人租房难的社会痛点,《内推恋人》解构传统婚恋叙事、展现轻松戏谑的当代都市爱情小品,《被AI偷走的妈妈》探讨数字时代下的数据劳工与人性异化,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时代气息;另一方面,创作视角极为开阔,既有如《草原之子》般聚焦个体与故土情感的深沉表达,也有如《地府有限公司》将地府职场与爱情故事相结合的奇幻喜剧,更有《豹子和时间里的人》这类以苗族文化为底色、充满东方哲学思辨的艺术探索。在青春叙事上,《海门一中》以怀旧笔触回溯90后青春记忆,而《海街少年》则融入了跨国背景与犯罪悬疑元素,展现了青春片类型的多种可能性。
![]()
优点方面,项目方普遍展现出较强的原创性和社会观察力,多数项目聚焦于家庭、时代变迁、青年成长等普世主题,并尝试融合奇幻、喜剧等类型元素以增强吸引力。然而,评审也指出部分赛道已显拥挤,例如部分女性题材和特定现实主义叙事出现“千篇一律”的倾向;此外,个别项目过度依赖社会热点,但未能深入挖掘独特性,存在同质化风险。因此,如何在共性中寻找独特的表达,实现“定选题时就要反传统”的创新,成为项目脱颖而出的重点。
评审张大军“感谢这些孩子们前仆后继地进入这个行业,还在坚持做这件事”的感慨,既道出了金鸡创投会发掘新人、激活创作生态的核心价值,也暗示了当前行业创作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这种“压力下创新”的行业现状,在新增项目中体现为创作者对技术工具(如 AI)、成本控制(200 万— 4000 万预算梯度)与市场适配(网感题材、本土女性题材)的多维探索。通过理解这些覆盖演员、观众、选题、类型、发行路径等关键维度的创投项目案例,不仅能揭示电影创作在市场需求与行业审美双重作用下的突围路径,更为理解中国电影产业的创作生态提供了参考。
![]()
在项目推进落地的过程中,资金与资源限制是青年导演最普遍的困境。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方选择合作项目更加谨慎。有青年导演在创投会现场表示“之前见了几家投资方,谈来谈去,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资方对新人导演存在明显的“信任壁垒”。这种情况下,许多青年导演需要先拍出样片,验证具备一定的导演能力,才能继续推进项目。甚至现场也出现了几位“创投常客”。而站在投资方的角度看,选择合作项目其实是在选“人”,这个导演是什么样的人,Ta靠不靠谱?能不能把钱给Ta?这也是双向选择、双向理解,彼此磨合的过程。
二、评审视角:市场可行性、创作真诚度与实操性
金鸡创投评审体系呈现出对创作项目多维度的系统性评估框架,其核心逻辑围绕“内容核心—商业前提—落地保障”三个维度展开,反映出业界对新人新作在艺术表达与市场价值间取得平衡的切实期待。这一评估体系不仅关注项目的叙事完整性,更强调内容的内在生命力,形成对“工整”与“呼吸感”的辩证审视。
在内容层面,评审着重考察创作的真诚度与独特表达。有项目虽叙事结构工整,却因缺乏真实情感连接而被指出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写的像编的,人像纸片人,你有实地调研吗?”,暴露出当前创作生态中存在的“平地起高楼”式创作现象,即试图满足所有预期而缺乏源自个人生命体验的真实冲动。评审提出的“这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和观众有什么关系?观众为什么要来看这部电影?”的疑问,实质上是对电影与观众之间情感连接点的考量,这种连接并非一味迎合市场,而是要求创作者扎根现实土壤,基于自身细致的观察与真实的生命经历进行创作。
对项目商业可能性的考察紧密围绕市场可行性与投资回报逻辑展开,评审的关注点具体且务实。他们不仅会审视预算的合理性,警示“预算不是乱写的”,也十分重视法律及审查合规性,例如会询问“报批立项做了吗?”,这凸显了项目具备可落地、可执行的坚实基础是获得认可的关键。此外,评审会追问项目的核心商业命题,包括明确的受众定位“观众看什么?”和清晰的回本路径如“1000万回本,怎么面对市场?”。其背后的理念是“建立投资逻辑比讨论预算数字更重要”,要求“类型定位清晰化”与“受众价值可验证”,拒绝盲目跟风市场热点。这种评估导向也与近年来金鸡创投更加聚焦项目商业潜力的趋势一脉相承。此处的“商业性”并非是迎合市场,而是要求创作者建立“艺术表达—类型创新—受众需求”的正向循环,评审们积极帮助项目寻找与市场的接口,为项目界定类型、把握情感基调,其最终目的是推动项目在艺术表达与商业回报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真正走向院线市场。
“工整”与“呼吸感”并非对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应当是在商业逻辑的框架内实现艺术真诚的精准传达,在可控的执行边界中释放创作的可能性。这种平衡的智慧,或许正是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在类型化发展与作者表达之间寻找的突破口,也是将观众拉进影院的关键。
![]()
创投平台在青年电影人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评审和创作者提供了双向价值。金鸡创投的现场互动,远超出简单的项目点评,更像是一次对项目市场成活率的综合评估。评审的点评往往一针见血,甚至颇为尖锐,目的在于打破创作者的幻想。但同时也提供非常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从剧作结构、人物前史到选角、预算,旨在切实帮助项目提升。电影创投就像伯乐,这种创作者与电影产业的互动,不仅能帮助青年电影人成长,也有利于整个行业保持活力。
2025年金鸡创投中期活动现场清晰地表明,一个项目能否成功吸引产业界的目光,取决于它是否能在讲述一个具有“呼吸感”的好故事之外,同时证明自己具备清晰的商业逻辑、可执行的制作计划以及一位有掌控力的导演。期待有更多勇于创新的创作者,经由金鸡创投,走向更广阔的观众与市场。
作者:RAIN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