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欧怡娜见习记者 周烨)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根材的天然形态下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
巧手妙琢,“枯木”逢春。10月19日,记者走进市湖滨新区皂河镇王斯亮的根雕工作室,水鸟、老鹰、荷花等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根雕作品映入眼帘,让人不禁感叹“枯木”的魅力。
“根雕是个手艺活,急不得,必须静下心来才能做好。”说完话,王斯亮便低头继续专注地制作作品,木材原料在一凿一刻之间,勾勒出细腻精美的图案。一把木槌、几把刻刀,就是陪伴王斯亮几十年的雕刻工具。
![]()
王斯亮今年62岁,是市湖滨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根雕传承人。王斯亮小时候常常看到许多奇根异木,想象力丰富的他立即在脑海中描摹出每一根枯木的形状,鹰、松鼠、鸟……自此,他与根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的时候,只会用树根做简单的凳子、桌子,自己的木工技巧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精进。久而久之,觉得很多树根都很像艺术品,就产生了做根雕的想法。”王斯亮说。
![]()
根雕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没有专业老师,王斯亮就反复看相关书籍,直到握刀姿势、打磨力度烂熟于心。他精挑细选枯树根,为一块纹理独特的木料等上十几天也愿意。这条路,王斯亮从没想过放弃,他会对着一块树根反复琢磨,顺着天然的弧度、纹路构思造型。“你看这只鹰,它的眼神、爪子都得顺着树根的纹路来,它才像活的。我喜欢一样东西,就要潜心钻研它。”王斯亮指着一个枯树根介绍道,眼中满是热爱。
![]()
一件根雕作品的诞生过程复杂且费时,在选材和设计敲定之后,木料需经过浸泡、去皮、打胚、粗磨、细磨、上漆等程序,“创作中最难的是设计,要发现每个材料独特之处。”王斯亮说。
凭借着一腔真挚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力,王斯亮的根雕作品逐渐有了模样,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欣赏。他擅长根据树根的天然形态“因材施艺”,粗壮的树根被雕成威风凛凛的老鹰,弯曲的枝干化作灵动的鸟儿,就连带有裂痕的木头,也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了荷叶与荷花。这些作品没有固定的图纸,全靠他在雕刻过程中不断构思、调整,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如今,王斯亮已经完成了上百件根雕作品,不少作品获了奖。“从一块木头变成一件艺术品,少则几个小时,复杂的可能要费时好几个月。虽然过程会有些枯燥,但每完成一件作品,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王斯亮笑着说,他下一步计划展出仙鹤系列的根雕作品,也会一直刻下去,让更多枯木焕发出新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