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尹宏:成德眉资同城化,“圈”出新路子

0
分享至




近日,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上,一只裸眼3D数字熊猫灵巧地“爬上”建筑外墙。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成都都市圈作为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之一,从2020年起步至今,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探索之路。对内,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引擎”;对外,它是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成都都市圈以成德眉资四市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交通、产业、生态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之路。

从“四市一圈”到“轨道上的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面积约2.64万平方公里,形状近似一个“等边三角形”,人口已突破3000万,其中成都作为中心城市人口达2147万。但人多不代表强,人均经济总量仍有提升空间。

这些年,成都都市圈走出一条“先试先行、国家认可、全面铺开”之路。早在2018年,四川签署了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合作协议;真正的系统性推进始于2020年,1月先做省内部署,7月出台指导意见,并配套了15年规划和两个三年行动计划。转折点在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函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这场“自下而上”的地方探索,正式融入了国家顶层设计的轨道。

在交通层面,成德眉资“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尤为亮眼。2020年7月,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圈”。如今,169公里的三条市域(郊)铁路中,成资S3线已建成运营满一年,客流累计超1100万人次,成德S11线、成眉S5线正提速建设,预计2027年成都都市圈将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心城市到所有区域副中心城市全部开通市域(郊)铁路的都市圈。通勤时间缩短、空间距离消解,一个“同频共振”的生活圈正在成形。

同城化不仅体现在交通连通,也体现在产业共建。成都金牛区与德阳什邡市共建的产业园,通过“总部+基地”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成德眉资共建的“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汇聚科技创新要素,形成了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的联动格局;以白酒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也焕发新生机——邛崃、绵竹等地的白酒企业跨区协作,共同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成”的新机制,让传统产业在同城化中重焕活力。

“大城市带大农村”是成都都市圈的另一大特色。2022年,以都市圈为空间单元的农村产权交易的有形交易市场建立,使农村资源变资产、变资本。四市农交所累计交易超8.56万宗、规模达2118亿元,都市圈农村产权交易综合价格价差从1.5万元下降至0.45万元,城乡价差显著缩小。只有城市让利、区域共享,都市圈才有真正的凝聚力。

五年来,成都都市圈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是全国唯一的都市圈同城化专题论坛。今年年底,第五届论坛还将再次启幕——这不仅是一场交流会,更是一种“共谋共建”机制的延续。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眉山市地标性建筑——远景楼。近年来,眉山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机遇,聚力制造强市,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同城化的制度自信与治理创新

都市圈不是行政命令的产物,而是体制机制创新的结果。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成功,首先来自“机制先行”的制度自觉。

为确保协调高效,四川成立了由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成都市常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可直接向领导报告——扁平化管理让决策传导更顺畅,也让地方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每次领导小组会议都要“真解决几个问题”,比如第二次会议就明确了轨道交通如何布局、公司怎么组建、董事长由谁担任。这些机制,使成都都市圈成为全国19个国家级都市圈中推进最快的一个。

成德眉资在立法、协商、监督等制度上的联动创新更具示范意义。四市人大常委会签订合作协议,首创“决定+条例”协同立法模式,共同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文旅协同发展等条例,为都市圈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四地政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聚焦一个主题开展联合调研与协商建言;纪检监察机构则联合成立专项合作组,对重大项目实行“同抓共管”。正是这些“跨界制度”的落地,共同推动同城化从理念走向现实。

在治理创新方面,成都还无偿向德阳、眉山、资阳开放“天府金融风险监测大脑平台”,实现区域企业风险监测、舆情分析共享;“银政通”平台打通房屋产权、公积金、抵押登记“一站式办理”,抵押贷款办理时间从平均13天压缩至1天,解除抵押时间从5天压缩至最快2小时,累计减少市民群众“跑腿”超千万人次。同城化,在这里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便利与信任。

生态共治同样是成都都市圈的一张新名片。河长制E平台目前已注册河长1.15万人,汇聚基础数据8.79万条、巡河业务数据3.12亿条,协调处置率达99.3%;成资两市共同推动《四川省老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创新提出按照双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值核算确定激励资金补偿模式,为跨区域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成德眉资同城化已从“地理相邻”走向“制度相连”,再到“经济相融”。成都都市圈的经验表明,推进都市圈同城化,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国家部署,也要有“自下而上”的地方主动性。中央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但只有地方敢于创新、积极作为,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地、持续推进。

推动同城化离不开常态化运作与实体化运行的协调机构——“省同城化办”正是在机制上保障了日常事务的统筹推进和协调调度,有效降低了不同层级主体沟通的行政成本,有力维护了跨界主体同城化工作的可持续性,解决“夹层治理”力量不强的问题。

同时,要善于对比,既通过“全国横比”,也要在都市圈内部“四市纵比”,解决公平时效评价缺失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立法与决策要同步推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都通过“决定+条例”的制度安排,将同城化改革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可持续可推广的问题。

如今的成都都市圈,已不仅是一张区域地图,而是一种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城市理念。它告诉人们,现代化都市圈的核心,不只是经济集聚,更是治理创新与共同发展。当同城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治理逻辑与发展模式,城市间的界限就不再是边界,而是连接。

(本文根据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尹宏在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原标题:《尹宏:成德眉资同城化,“圈”出新路子》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巩持平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尹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2050文章数 7577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