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收官“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丨成都“智”变:让城市治理持续升级

0
分享至

坚持场景驱动、算法赋能、智能协同、多元共治,构建完善超大城市智慧治理体系,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利化水平,打造韧性、绿色、宜人、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样板。到2025年,新型智慧城市架构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和全国“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典范城市。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回望“十四五”时期,成都为全球来客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在这里,超2.3万亿元经济总量、超390万家经营主体,有力地印证了城市的活力。

但另一方面,随着吸引要素、集聚经济的能力不断加强,成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破解“成长的烦恼”——如何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营造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城市生活?持续增加治理投入,想方设法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成都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城市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这一“人民之问”。

一个态势:城市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决策运行,城市有多“聪明”,人们的生活就有多便捷。

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道路的梗阻,是城市发展中常见的“痛点”。截至2024年,成都汽车保有量已达699.8万辆。作为国内首批启动智慧交通建设的城市之一,成都持续升级“城市交通大脑”——

在客流量大、拥堵频发的路段,引入AI红绿灯,通过算法实时感应监测各方向车流量,动态调整绿灯时长,让传统的“车看灯”升级为智能的“灯看车”;在主干道试点“可变车道”,根据早晚高峰流向灵活调整车道功能,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



AI红绿灯路口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时至今日,成都已有15条轨道交通线路,还有百余公里集电力、通信、燃气、污水、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为一体的综合管廊,时刻保障着城市各项基础服务供给。

以排水为例,在成都市中心城区“5+1”区域的7600公里排水管网内,布置了1449个液位计和182个电导率仪等设备,它们与后端的“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相连,构成了一张严密的智慧网络。该平台能够通过智能诊断算法对管网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如发现异常情况,工作人员会立即联动处置,确保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不止于此,这座城市还在以“智慧”为抓手拓展更多的切面。如《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所说,成都要“加强群体感知能力建设,构建‘人、车、地、事、物’时空动态关联分析功能,支撑城市运行风险智能研判。”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今年7月初的那场特大暴雨,它不仅刷新了成都气象观测史纪录,也将城市治理体系推向“压力测试”的前沿。彼时,成都市气象部门结合自主研发的“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在暴雨降临当天下午,提前发布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启动三级应急响应,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 图片来源:成都市气象局

据成都市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已优先在路灯杆、地下综合管廊、燃气管网等部位加快加密部署感知源,“十四五”的目标是接入5000万个感知终端,打造“全时、全域、全覆盖”的城市感知神经网络,争取实现对城市生命体征24小时×365天无间断智慧体检。

一种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用户思维

“台账报表多、工作任务重”,曾几何时,这样的难题困扰着不少基层工作者。去年,成都瞄准“报表”类问题,开发“报表通”系统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这一系统通过数据自动流转与智能处理,替代传统模式下海量的人工填报、计算、核对与传递工作,不仅为工作人员“解绑”手上的报表枷锁,依托“报表通”开展的分级信用监管新模式,也减轻了企业应对频繁检查和填报相关报表的负担,让企业将更多精力专注于自身发展。


“报表通”系统界面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这可以被视作观察成都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一个切口——那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完善分层分级响应处置机制,加快构建快速高效闭环流程。要强化用户思维,紧扣市民群众、经营主体、基层干部等实际需求,拓展更多务实管用的应用场景。

诚然,智慧城市建设千头万绪,但落脚点却十分朴素:唯有真正读懂人们“想要什么”,才能把服务做到“好用、管用、受用”。

作为一名12345热线接线员,张颖曾经每天要接听上百通电话,从噪音太大、占道停车到落户政策咨询……各式各样的诉求,让她真切感知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温度,也印证了这条热线在成都人心中的分量。2023年1月,“12345亲清在线”启动,张颖转为企业服务专席人员,开始受理企业诉求。数据显示,上线运行一年,该平台累计受理企业诉求11万余件,同比增加7.5倍,提供各类惠企服务3万余次。

成都信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雯琪对此感触颇深——她所在的公司因招聘贫困人员,本可享受“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税费减免”政策,却在办理时遇到系统无法开具往年贫困证明的难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拨通了12345助企热线,最终顺利办理退税。

“我没想到12345有专门服务企业的专班”,如王雯琪所说,“成都的速度和效率让我坚定了回国创业发展是无比正确的选择。”从求助到办结,一次高效的问题解决,让企业不仅感受到服务“管用”,更从心底觉得“受用”——被尊重、被支持,从而愿意扎根于此、长远发展。

一套支撑:加快数字赋能,以科技筑牢根基

茂密山林间,如何圈定火灾区域,减少灾害损失?交通高峰时,怎样合理指挥分流,实现道路通畅?2022年,成都智算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全球首个面向跨模态遥感数据的生成式预训练大模型“空天·灵眸”问世,让这些问题有了解决的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智算中心作为西南首个获科技部批复建设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已面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11个行业打造了近300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成都智算中心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这是科技改变城市的一个力证。科技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基,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关键是要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不仅要有技术,还要应用的场景。成都武侯公安推出的“3M”可视化指挥模式,基于5G执法记录仪实时回传音视频、定位、对讲等功能的深度应用,可着力解决警力、警车、公务用枪、警用装备等警务要素一屏汇聚和指挥扁平化、警务可视化、调度精细化等问题。

时至今日,无人驾驶汽车穿行,智能游船划过湖面,无人机精准投递包裹……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逐渐融入成都的日常。

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被写入成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智慧城市建设走在中西部城市前列”;到“十四五”,成都大步向前,剑指“一流”——2025年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和全国“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典范城市。

眼下,又一个五年周期即将开启,如何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2100万成都人期待着成都的下一步。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杨欢 余蕊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爱看头条 incentive-icons
爱看头条
红星新闻网是成都新闻门户网站
125701文章数 628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