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气候适宜,
野生菌菇进入生长旺季,
也成了蘑菇中毒的高发期。
日前,泉州一家三口就因为
吃了在屋顶采的蘑菇后
全部中毒
其中最小的是4岁男童小斌(化名)
他的病情最为严重
被紧急送进ICU抢救
屋顶采菇做菜,全家三人中毒
前不久,小斌的奶奶发现家中屋顶长了几种蘑菇,外形和市场上的食用菇相似,便采下来当晚做成菜。小斌吃了不少,其父亲回家后也尝了一两口。
餐后2小时,小斌突然剧烈腹痛,接连呕吐十多次,还拉了两次黄绿色水样稀便。随后,小斌的父亲和奶奶也出现腹痛、呕吐症状。意识到可能是食用野生菇导致,父亲立即自行催吐,接着抱着小斌、带上剩余蘑菇,连夜送医。
当晚11点半,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接诊时,小斌已面色苍黄、嘴唇乌紫、精神萎靡。急诊科第一时间为其洗胃,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
![]()
疑误食两种剧毒菇,血液净化救回一命
由于奶奶采的蘑菇颜色并不鲜艳,家人既说不清具体品种,也记不准小斌吃了多少。医生结合小斌的病情与剩余的蘑菇样本,紧急咨询上海、云南昆明的菌菇专家,最终判断小斌为野生菌胃肠型中毒,高度怀疑与鹅膏菌、大青褶伞有关。
据资料显示,鹅膏菌(俗称 “白毒伞”)是全国毒菇中毒致死率最高的品种之一,占毒菇中毒死亡案例的90%。
它全身雪白,菌柄上部有菌环、基部呈球形且有菌托,识别特征可概括为 “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且常与可食用的白条盖鹅膏(俗名白蘑菇)混淆,易被误采。
而大青褶伞则有 “胃肠炎型毒菇冠军” 之称,幼时白色,成熟后渐变为淡绿、青褐或灰绿色,也常被误认成可食用蘑菇。食用后半小时至3小时内,便会引发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
在ICU,小斌接受了血液净化、胃肠净化、导泻通便、活性炭吸附毒素等治疗,医护人员每天监测其肝肾功能。治疗期间,小斌曾出现低血压性休克,病情危急。
经过4天血液净化,他的肝肾功能才逐渐恢复,生命体征平稳、意识好转。目前,经过半个多月治疗,小斌已经顺利出院。
医生紧急提醒:预防做到 “三不”,误食这样应对
“别以为颜色鲜艳的才是毒菇,很多剧毒蘑菇和食用菇长得几乎一样。”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许成娜强调,毒菇毒素化学性质稳定,常规烹饪无法破坏,中毒后可能引发胃肠炎、肝肾损伤,甚至死亡,部分中毒还存在 “假愈期”,表面好转后仍可能突然恶化。
许成娜提醒,预防毒菇中毒要牢记 “三不”:不采摘野外蘑菇、不购买路边摊贩的野生菇、不食用来源不明或不认识的菌菇。尤其要警惕鹅膏菌、大青褶伞——后者常于雨后出现在草坪、菜地、路边、公园及绿化带中。
若不慎误食毒菇并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需立即停止食用,尽快就医,同时尽量保留菌菇样本或拍摄清晰照片,方便医生鉴定种类、针对性治疗。
“意识清醒的成年人可尝试催吐,但婴幼儿切勿盲目催吐,避免误吸导致窒息。”许成娜建议。
转发提醒家人!
千万不要吃!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鸿鹏
通讯员:何毓慧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