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厘米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在网上刷到一个博主的热帖,内容大意是: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想要的是 “爱”,但其实只是迷恋“被选中”的那种感觉。
你渴望有人坚定地对你说:“就是你,我选你。”
那一刻,你的内心仿佛被照亮:我终于被看见了、被认可了,我是重要的。
但这并不等同于爱。
那只是爱的一种幻影——
一个让我们暂时摆脱不安、自我怀疑与孤独的幻影。
真正让人上瘾的,并非爱情本身,而是“终于被选中”的那种确定感。
![]()
来源:pexels
01
为什么我们如此
渴望“被选中”?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渴望其实很常见。
它的本质,是人类对“存在感”与“归属感”的基本需求。
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指出,“被爱与归属”是人类最根本的心理动机之一。
但问题在于——
当一个人内在缺乏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时,TA对“被选中”的依赖就会异常强烈。
比如,你可能在恋爱初期特别容易陷入“他有没有选我”的焦虑:
他回复慢一点,你开始心慌;
他称赞别人一句,你便觉得被威胁;
他哪怕一时沉默,你也觉得自己“不够好”。
其实,你焦虑的不是失去他,而是失去那份“被确认”的感觉。
因为在内心深处,你早就内化了一个等式:
被选择 = 被需要
被需要 = 有价值
有价值 = 安全
这条“心理等式”一旦建立,就会主导我们的关系模式。
我们不再追求爱的本质,而是在追逐被选择、被优先、被肯定的那一刻的快感。
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外部验证依赖」。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过度依附他人眼光时,TA的幸福感就会变得极度脆弱。
只要外部的回应稍有波动,整个人就会陷入情绪崩塌。
![]()
来源:pexels
02
你在等的人,
是童年的自己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指出:
我们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会形成一种“内在工作模型”,决定我们如何理解“爱”与“安全”。
如果你小时候,只有在“乖”、“懂事”、“表现好”时才被肯定,那么你就会把“被选中”视为爱本身。
于是长大后,你更容易发展成焦虑型依恋:
在关系里小心翼翼、时刻警觉,害怕被忽略或取代。
研究发现,焦虑型依恋者的大脑在面对关系不确定时,会显著激活“威胁反应系统”(如杏仁核),这意味着他们在情感上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于是他们更容易陷入“确认循环”——不断寻求被选择的证据来缓解不安。
比如,
你会频繁检查消息记录,看他是不是变冷淡; 你在社交媒体上留意他点赞谁、关注谁; 你在争吵后急切地想“和好”,哪怕对方没有道歉。
这些行为的核心,其实是恐惧。
你害怕再次被遗弃——就像小时候害怕被忽略、被冷落一样。
所以你拼命地抓、拼命地证明,试图通过“被选中”来确认:
“我没有被抛弃,我是重要的。”
但讽刺的是,越是如此,我们越无法真正体验到爱的安全。
因为这种爱建立在焦虑之上,而不是在信任与平等之上。
![]()
来源:pexels
03
被选中的感觉
会让你失去自由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被选中”会带来一种短暂的多巴胺快感。
它让人兴奋、被肯定、感觉胜出。
但长期依赖这种情绪,会形成一种“关系成瘾”。
研究显示,那些自我价值高度依赖伴侣肯定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起伏、控制欲和自责心理。
他们的关系往往充满拉扯——既渴望亲近,又害怕失去。
这种模式的危险在于:
你开始以“被爱”为目标,而不是“爱本身”; 你更在意“有没有人选我”,而不是“这个关系是否让我成长”; 你甚至会在不健康的关系中反复停留,只因为对方一再给予你短暂的“被选中”快感。
更深层的代价是:
你会失去做自己的自由。
你开始讨好、迁就、压抑真实的情绪,只为了不被抛弃。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变得陌生——
你不再是那个有想法、有能量的人,而只是被动等待“选择”的影子。
心理学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研究“脆弱与勇气”时指出:
“当我们为了取悦他人而放弃真实,我们就放弃了自我连接,而那是所有心理健康的基础。”
换句话说,当你把全部的价值都寄托在“被选中”上,你其实已经在情感上失去了自主。
![]()
来源:pexels
04
疗愈之路:
坚定地自我选择
疗愈,不是让你变得无所畏惧,而是让你能在恐惧中依然选择自己。
当我们把爱的主导权交给“被选中”时,其实是把自我价值外包了。
而真正的疗愈,是慢慢地把这份权力拿回来——让“我是谁”“我值得什么”,不再由他人定义。
心理学家詹妮弗·克罗克的“自我价值依附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自尊越依赖他人的认可,就越脆弱;只有建立“内在自尊”,才能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
这意味着:哪怕没有人选你、没有人肯定你,你也依然能相信自己的价值。
1、练习“自我确认”:从外部依附到内在安定
当你感到焦虑、怀疑或渴望被肯定时,不妨停下来问自己:
“我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还是确定感?”
这个问题会帮你看见——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对方,而是那一刻被确认的自己。
可以试着从三个练习开始:
![]()
来源:pexels
(1)写下自己的努力与小进步
不为结果打分,只记录你正在变得更好的证据。这会逐步重建你的“内在评估系统”。
(2)练习说“不”
设立健康的心理边界,不是拒绝他人,而是尊重自己。
每一次你为自己设界限,都是在告诉内心:“我值得被保护。”
(3)允许关系的流动
不是所有的远离都是遗弃,有些关系的结束,恰恰是空间的重生。
学会让别人离开,也是在允许自己成长。
![]()
来源:pexels
2、学会与“平静的爱”相处
很多人把爱情等同于心动、被偏爱、情绪的起伏。
可是真正成熟的亲密关系,更像是“安全依恋”:
它让你不再担心失去,也不再需要通过戏剧化的情绪来确认存在。
心理学家苏·约翰逊在情绪取向疗法(EFT)中指出: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我可以依赖你,同时也可以做自己”。
当你内心稳固了,就不会再因为“他选不选我”而动摇,
因为你知道——你已经选了自己。
“被选中”的感觉,也许短暂炽热;
但“自我选择”的底气,才能让你长期安稳。
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我们几乎都渴望过“被选中”的那一刻:
被看见、被偏爱、被确认。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自己终于被世界接纳。
但生命的成熟,往往从一次“没有被选中”开始。
当你经历了失落、被忽略、无人回应,却依然能温柔地对自己说:
“没关系,我依然值得”。
那一刻,你才真正学会了爱。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
个体在成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亲密与独立的平衡”。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在孤独中找到自己,才能在亲密中不丢失自己。
“被选中”只是外界的光照在你身上;“自我选择”才是你点亮自己的灯。
你不需要谁来定义你的价值,也不需要证明自己足够好。
当你开始选择用温柔、坚定、诚实的方式去爱,那么无论那份爱指向谁,你都已经成为值得被爱的那一个。
真正的亲密,不是“他选择了我”;
而是“我也愿意,与世界、与自己好好地相爱下去。”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 5000 万客户咨询,严选 2% 顶尖咨询师服务,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