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美国,街头成了主角;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洛杉矶,从五大湖畔的芝加哥到炎热的德州小镇,2600多场抗议活动如潮水般席卷全美,参与人数一度超过700万,抗议者高举“不要国王”标语。
这场浪潮是特朗普上任以来规模最大的抗议行动,抗议的矛头并不模糊,目标清晰、怒火集中,矛盾堆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政府的回应节奏。
![]()
这场抗议潮来得既快又猛,起初只是几座城市零星的示威,很快扩展到全国。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这些传统的“政治风向标”城市自然少不了,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一些平时少见大型集会的州也加入了,像俄克拉荷马、阿拉巴马、蒙大拿这些不太被外界关注的地方,这次都没缺席。
抗议人群的构成也不再是学者或社会组织在唱独角戏,而是打工人、退休老人、护士、司机、甚至是家庭主妇都参与其中。不少退休居民亲自驾车跨州参加集会,就为了表达一个态度:生活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
抗议的场面五花八门,有人扮成青蛙、有人举着自制的标语牌,有的地方甚至搭起帐篷,准备长期驻扎。这次抗议不只是美国本土的事,甚至波及到了美籍移民较多的欧洲城市。
巴黎、柏林、伦敦等地的美国社群也举行了同步行动,这是一种长时间积压的情绪爆发。从组织方式上看,这次抗议的动员效率也远超往年。不再依赖传统组织单点发力,而是线上线下同步推进。
社交平台成了串联各地行动的纽带,有人在网上做宣传,有人线下组织聚会,甚至有退休老人通过电话联系邻居自发组队。草根力量的崛起,让整个抗议呈现出高度的自组织形态。
抗议的导火索,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很多民众早有积怨。这些年,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被不少人认为是在牺牲民众的基本生活来维持财政“账面好看”。
首先是关税政策。表面上是要保护本国产业,实际上让普通家庭的生活开支大幅上升。不少人发现,超市里的日用品价格悄悄涨了不少,就连平时不太关注经济的人也开始觉得钱包越来越紧。虽然官方说是为了“经济安全”,但民众感受到的却是现实的不安全。
接着是社会保障的削减。政府效率部大幅裁员,很多联邦岗位说砍就砍,像是国税局、社会保障局等机构裁人幅度惊人。更有甚者,部分城市的社保热线直接停摆,导致不少老人无法正常申请退休金或医保。对那些靠社保生活的人来说,这种变化就是灾难。
医疗拨款的缩减也带来了连锁反应。公共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收窄,排队时间拉长,费用上涨,不少基层医院的运营都受到了影响。原本就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还有移民政策的收紧,也引发了不少社区的反弹。国民警卫队被派往边境执行任务,执法方式引发争议。不少拉美裔、亚裔社群感到不安,担心成为“政策下的牺牲品”。
而在劳动领域,工会和普通工人也面临强压。一些劳工保护政策被取消,最低工资标准迟迟未调整,工人权益保障越来越少。对很多工薪阶层来说,收入没涨,开支却翻倍,抗议也就不再只是一种选择,而成了唯一的出口。
这些政策综合起来,形成了强烈的生活压力。而这种压力,不分年龄、种族、职业,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们不是突然对政府不满,而是长期被挤压后,感觉再不发声就太迟了。
抗议并不只是对几项政策的反对,更反映出美国政治制度本身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一个最明显的信号是,政府越来越依赖行政令来推进政策。截至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已经通过了超过170项行政命令,这意味着很多政策并没有经过国会的充分辩论和审议。
这种做法虽然效率高,但也削弱了权力之间的制衡。司法系统的反应是密集的诉讼,至今已有350多起案件在审理中。社会舆论也开始反思:这个国家的政策到底是怎么被决定的?普通人还有没有发声的机会?
与此同时,两党之间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民主党一些重量级人物开始站台抗议活动,甚至在集会现场发表演讲,呼吁“全民参与”。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的矛盾也在加剧,有些州公开表示不会执行某些联邦政策。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让国家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更麻烦的是,抗议活动已经出现了长期化和激烈化的趋势。一些城市发生了警民冲突,也有车辆冲进人群的恶性事件。虽然大部分抗议保持和平,但偶发的暴力事件正在逐步蚕食人们对制度的信任。
社会的撕裂感正在深入日常生活。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家庭内部,关于政治的话题变得敏感甚至危险。原本属于制度内部的博弈,已经走向了社会层面的对抗。
抗议潮的直接影响,还将延续到明年的中期选举。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表现不佳、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执政党往往难以取得好成绩。而这次的抗议规模和持续时间,都预示着民心正在发生变化。
选民的关注焦点,已经从意识形态转向民生问题。不再关心谁更“政治正确”,而是谁能稳住物价、保住社保、让生活不再艰难。这一变化,将会影响政党的竞选策略、媒体的舆论导向,甚至改变美国未来几年的政策走向。
抗议的背后,其实是对治理能力的质疑。一个国家能不能让大多数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才是评价政府表现的核心标准。抗议者大声喊出的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把我们的生活还回来”。
当政策脱离群众、当治理忽视底层、当制度无法回应现实时,社会的反应从来不会太温和。保障民众生活、听得见基层声音、把政策落到实处,才是避免类似社会动荡的根本路径。治理的根基,不在于口号,而在于让百姓有安全感、有盼头、有退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