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化实验室日夜奋战的科研人们,几乎每个人都曾与安全隐患有过惊险的交锋。那些永不停歇的精密仪器,那些阴暗蛰伏在角落的试剂,总会在某个疏忽的瞬间显露出危险的獠牙,令人猝不及防。
其中,日日相伴的有毒有害试剂更是科研人挥之不去的梦魇。从轻微的过敏反应到严重的中毒症状、患癌、不孕不育,这样的悲剧在实验室里不断重演。
为防患于未然,警醒大家注重实验安全,学霸君在此继续为大家盘点需要严加防范的有毒有害试剂,一起让科研之路远离血色阴霾!
氯仿:看似小白花,实则大毒王
2017 年 10 月 27 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氯仿在 2B 类致癌物清单中。2019 年 7 月 23 日,氯仿被列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2022 年 12 月 29 日三氯甲烷被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 年版)。
![]()
来源:网络
氯仿,别称哥罗芳和三氯甲烷,表面看似人畜无害,偶尔碰在手套上一阵冰凉,实则毒性极大。
研究表明长期吸入氯仿,其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肝脏、肾脏皆会受其毒害,以摄入氯仿的孕鼠为例,流产率、胎儿畸形率大大增加。且还会诱发高尿酸血症,引起痛风、尿酸性肾结石等令人苦不堪言的疾病。
![]()
来源:NCBI
血泪事件 1:有人天天提取 RNA,经常会使用氯仿,导致特别容易头晕,生活质量被严重影响,不得不更换试剂,定期吃保健品养护身体。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2:众所周知,在提取 RNA 时,氯仿和 Trizol 是一对好搭档,有人怀孕后不知道试剂对母体的危害,提取一整天 RNA 之后,尚未出世的宝宝就没有了胎心,这是多么让人悲伤的惨剧。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3:有人亲身经历身边的人做生化实验,常年不做防护,最终得了白血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痛苦。
![]()
来源:网络
日常保命措施: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手套,优先选用 4 mm 以上厚度的丁腈或氟橡胶手套,每 30 分钟检查一次渗透情况,佩戴效果良好的防护装备,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甲醛:恐怖的一级致癌凶手
甲醛,又名蚁醛,2017 年 10 月 27 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甲醛在 1 类致癌物列表中。35~40% 的甲醛水溶液即为人们所熟知的福尔马林溶液。它常常活跃在生化实验室中,对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并有催泪作用,能使蛋白质凝固,触及皮肤易使皮肤发硬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1:有人因受甲醛刺激,头发脱发剩余不到四分之一,生理期严重紊乱,浑身红疹,脸肿头胀。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2:有人在未通风的实验室里被甲醛熏到,双眼肿胀刺痛,哗哗流眼泪,还担心后续某个身体部位出现癌变。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3:有人寒窗苦读多年,却在读博期间里罹患癌症,术后消瘦 20 斤,还延期毕业三年,所幸留住了宝贵的生命,然而往日健康的身体却一去不复返。
![]()
来源:网络
日常保命措施:操作高浓度甲醛时需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化学护目镜及连体防护服,实验后立即脱掉防护服并彻底清洗,避免在密闭空间进行甲醛相关实验,做好通风工作。尤其是敏感人群更应特别注意避免接触甲醛。
二氯甲烷:仅需一两滴,足以令人截肢
二氯甲烷属于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具有类似醚的刺激性气味。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主要通过呼吸或肠道吸收,迅速进入血液,代谢产物一氧化碳可以引起中毒。同时,二氯甲烷会损害神经系统,直接影响负责相关感受的神经末梢,具有穿透性。
文献报道,此前曾有人不慎将不起眼的「两滴二氯甲烷」扎进手指,导致他的手指差点废了,被逼入截肢的险境。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1:有人用完二氯甲烷,嗓子被灼伤,导致急性咽炎,严重者嗓子甚至开始化脓,感觉特别痛苦。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2:有人不小心将二氯甲烷淋在手上,即使戴了乳胶手套防护,但是手依然被严重灼伤,起了一大片水泡,连手套都戴不进去!
![]()
来源:网络
日常保命措施:必须使用合适的防护手套,可选用乳白色天然橡胶手套(丁腈手套会被溶解),搭配防溅射型护目镜,确保侧面无缝隙。脱手套后立即用肥皂水洗手,禁用酒精擦洗,会促进吸收。
四氢呋喃:万能溶剂,不孕不育的隐性杀手
四氢呋喃(THF)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在有机合成和工业生产中属于常用的「万能溶剂」。
2017 年 10 月 27 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四氢呋喃在 2B 类致癌物清单中,其具有易燃性及生殖毒性风险,长期接触可能损害肝肾功能、降低生育能力,需要科研人警惕!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1:有人接触四氢呋喃后开始出现生理性呕吐反胃,身体严重受损。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2:有人使用四氢呋喃时,没有在通风橱操作,导致生理期紊乱,月经一个月没来,影响其生殖健康。
![]()
来源:网络
日常保命措施:孕期人员、备孕人员一定要格外注意试剂的生殖毒性,尽量少用,不要心存侥幸和懈怠,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切实加强个人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服三件套准备好。
丙酮:管制化学品,刺激黏膜,具有肝毒性
丙酮作为最简单的饱和酮,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里经常能看到丙酮的身影。除此之外,丙酮常被不法分子用来代替溴代苯丙酮制作毒品,因此被公安部门列为管制化学品。
![]()
来源:网络
丙酮看似简单,杀伤力不大,实际上不少人深受其害。
血泪事件 1:有人长期吸入丙酮,导致生理功能受损,出现难以言说的尴尬。
![]()
来源:网络
血泪事件 2:有人发现丙酮不知不觉地渗入自己的皮肤,短期之内尚能解决,长此以往丙酮对身体的毒害不敢想象!
![]()
来源:网络
日常保命措施:使用丙酮操作时佩戴好护目镜、丁腈手及防毒面具,禁止皮肤或眼睛直接接触丙酮,若意外接触需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一旦不慎吸入过量需移至空气新鲜处,误服禁止催吐,立即就医,并做好肝肾功能定期体检。
重视试剂危害,任重而道远
2021 年,顶刊
JACS曾发文呼吁和提醒科研人关注自身健康:生化试剂的生殖毒性不容忽视!这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用血泪换回的教训,或许短期之内看不到试剂的显性危害,可是长期的危害对个人的发展和后代的健康却可能是灭顶之灾。
![]()
JACS
最可怕的是,大多数生化危害犹如温水煮青蛙般,悄悄地渗透到人体中。
![]()
来源:网络
这些是多么悲痛的血泪事件,落在每一个人身上便是沉重的大山,不堪其重!事故出于麻痹,安全来于警惕。在此学霸君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每一个进入实验室的科研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一定要做到责任警铃长鸣,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了解试剂的性质和特点,认识生化试剂的危害,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隐患。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以减少皮肤接触和吸入风险。但是没有一种手套能防护所有的化学物质,需要根据试剂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手套。
例如,实验室常备的乳胶手套和丁腈手套对剧毒试剂二甲基汞、二氯甲烷这类小分子、高透过性物质几乎无防护作用,需要使用特殊手套,才能保住健康平安。
最后,健康第一,实验第二。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基础检查,如果经常接触特殊试剂(如有机溶剂、重金属),要根据情况增加检查频率。同时,有意识地掌握好基础防护、常见伤害应对等技巧,让伤害降至最低。
总之,科研是长期工作,保护好自己才能走得更远。愿每一位科研人平平安安做实验,开开心心发文章!
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实验室安全经验~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响因子(2025 年最新版)
【2507】130 种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方法(附全套资料)
【2508】常见信号通路
【2509】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大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