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洛宁城村张氏家族各支派概况
(张泽武 整理)
城村位于洛宁县城东北30公里处,今属河底镇管辖。城村位于河底镇南4公里处,东与范店村为邻,北与茶坊、南河接壤,南与杨坡、刘家沟相连,西与刀环连接。城村因其城墙雄伟,十分坚固,村西侧有青砖建成的城墙和西城门楼,巍然高耸,村内张家大院高墙林立,壁垒森严,远看像一座城池,近看是一个村子,故名城村。这是一个如城之村,“城村”之名便由此而来。城村行政村下辖城村、西坡、丁家坑、坡池凹四个自然村。现有360户,1470人。
![]()
城村西城门
张氏家族为城村最大的家族,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0%以上,城村张氏家族有1000余人。城村张氏家族为洛宁县北部望族,源远流长,支派众多,影响深远,考证张氏家族源流分布播迁,意义重大。现将城村张氏家族各支派介绍于后。
![]()
![]()
![]()
![]()
![]()
![]()
城村张氏家族,按家族来源和居住区域,分为六个支派,分别为:①城村张氏支派(张光全家族);②城村西坡张氏支派;③城村东南隅张氏支派(张云生家族);④城村后胡同张氏支派(张清杰家族)⑤城村上村张氏支派(张少英家族);⑥城村西沟张氏支派(张铁栓家族)。
归纳以上六个张氏支派,①城村张氏支派(张光全家族);②城村西坡张氏支派;③城村东南隅张氏支派(张云生家族);以上三个支系皆为大门楼张氏家族支派后裔。城村西坡张氏支派为城村张氏支派分支。④城村后胡同张氏支派(张清杰家族)为宜阳县北王张氏支系。⑤城村上村张氏支派(张少英家族)为杨坡张氏范店支系后裔。⑥城村西沟张氏支派(张铁栓家族),为官西村西街张氏家族支系。
在城村居住的张氏家族,除城村张氏(专指张光全家族)外,还有四个张氏支派,分别为:
①城村东南隅张氏支派(张云生家族);
②城村后胡同张氏支派(张清杰家族);
③城村上村张氏支派(张少英家族)
④城村西沟张氏支派(张铁栓家族)。
现将以上张氏家族四个支派概况介绍于后。
1.【城村东南隅张氏支派】(张云生家族)
本支张氏家族来源不详,因其居住在城村东南隅,称为城村东南隅张氏支派。
据本支张氏相传及大门楼后裔考证:本支张氏为大门楼张氏后裔,家谱资料失传,应是三唤公后裔,历世久远,世系无考。
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门楼《张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之际,张氏先祖三唤公、光全公自大门楼村并迁城村。光全公后裔为张九思家族,后裔昌盛。三唤公后裔失考,应是本支张氏。三唤公和光全公是同族兄弟关系。本支张氏世居城村,自清代以来,历代族人皆回自大门楼祭祖。
本支张氏家族后裔现有10户,70余人。
【革命烈士】
张连生,1926年生,24旅70团班长,1946年牺牲于山西省运城县。(张栓群家族)
2.【城村后胡同张氏支派】(张清杰家族)
本支张氏出自宜阳县北王张氏家族。张清杰家族居住在城村后胡同,称为城村后胡同张氏支派。
明朝初期,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张氏始祖张守富自山西省洪洞县南迁,经侯马、垣曲迁到洛阳,三子张国相留居洛阳邙山岭,次子张国泽迁居嵩县。唯长子张国臣西迁,落户宜阳县三乡乡滴水崖村,今名北王村。
![]()
![]()
![]()
本支张氏为北王张氏家族二门后裔。自明清以来,张氏先祖世代传承张氏家族"勤耕尚俭,忠厚仁义,传承守道、读书修身"之家訓,经数代人艰苦努力,才赢得家业兴隆,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其乐融融。
随着张氏家族人口增多,地不敷养,太祖父为了养家糊口,耕种土地方便,于清光绪31年(1906年)离开故里迁居到永宁县北樊店村,今范店村东下洼定居,今仍清晰河见原居住院落窑洞及老坟。
清未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兵匪横行,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国无宁日,国民政府抓丁派夫,五年之内,张家兄弟三人相继被抓壮丁,再加上刀客日扰夜袭,致使比较富裕的张家财产被抢劫,张门祖母患病,张家从此家道败落。民国四年,祖父张根喜被迫携全家迁居城村,至今已传五世。张氏家族后裔现有6户,30余人。
本支张氏家族排行字:
守先应优继金刚,克国大德清成兆。
文武兼备贵在少,江山永存自同好。
本支《张氏家谱》由张清杰整理,家谱材料由张成刚提供。
3. 【城村上村张氏支派】
城村上村张氏支派,即张少英家族,因张氏家族居住在城村上村,称为城村上村张氏支派。张少英家族,与杨坡张社军同一家族。本支张氏家族与范店张氏家族为同族,属于杨坡张氏家族支系。
本支张氏先祖自杨坡初迁范店,后自范店再迁居城村上村。
民国初期,张少英的祖父迁居城村,传五子,长子朝子,次子发光,三子发理,四子发亮,五子发民, 繁衍至今。本支张氏家族后裔现有13户,45人。
范店张氏家族
范店村张氏家族分三个支系,大门楼张氏家族有两户,河底街张家有1户。这两个张氏家族支系人口较少。
范店张氏家族人口最多,本支张氏为杨坡张氏家族的分支派系。
清朝初期,张氏先祖兄弟两人,一居杨坡村,一迁樊店村,即今范店村。迄今传12代,现在居住在范店村张氏家族后裔现有28户,120余人。
本支张氏后裔分布于范店村、城村、上营、中村(100余人)、黄沟、河底街东沟、后窑、白树角等村。范店村张氏支派后裔共计300余人。
张氏祖茔在范店村北,有清代张氏祖茔碑,现存完好,记载张氏迁居樊店村,世系传承颇详。
张氏人物
张士诚,1925年生。1944年3月在豫西工校读书,受地下党教育,1947年7月入伍,调入解放军总政检察院保卫部。1973年调入东海舰队保卫部任副部长,1977年调回总政军事法院,任军级法庭之长。1989年离休,现在总政干休所。
4. 【城村西沟张氏支派】
城村西沟张氏家族,即张铁栓家族。本支张氏出自官西村西街张氏家族。
西街张氏家族相传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1371年)自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迁居于河南府永宁县锦阳川北官庄村,在此立族,繁衍传世。官庄村西街张氏家族前五世先祖名讳俱失传无考。
官庄村西街张氏家族可考始祖为张离光,为六世祖,传二子张往、张玉,为张氏迁永七世先祖,分为长次两门传后。八世张孟春、张孟夏。孟夏有三子:天宠、天池、天照。天照传二子:国卿、国臣。国臣传一子尚学。
尚学传二子:长子瑾,有八子:崇基、崇道、崇新、崇善、崇礼、崇敬、崇霄、崇高,分为八门;
次子瑜,有二子:长子崇性,传三子:以文、以杰、以志。以文传子士敬,以杰传二子士英、士恭,以志传子进彦;次子崇正传一子以德,以德传六子:士伟、士鳌、士拔、士毅、士贤、士用,分为六门,之后族大,世代繁衍,子孙众多,不可胜计。
![]()
本支支祖以张离光为一世祖,传至九世时,张以礼、张以法、张以道、张以全同族兄弟四人迁居迁茶房岭东凹村。
长支张以礼后裔分迁城村定居。张氏家族后裔现有20余户,100余人。
张氏家族排行字:
离、往、孟、天、国、尚、瑾,崇、以、士、自、履、克、风、照、绍、继、祖、先、功
茶房村东凹张氏家族
本支张氏为官西村张氏(西张)支系。
九世张以礼、张以法、张以道、张以全兄弟四人迁居迁茶房村东凹,张氏后裔聚族而居,耕读传家,繁衍生息,迄今传至二十一世。张氏家族后裔现有60余户,250余人。
张氏家谱序言
1、河南永邑杨坡里官庄村西张氏家谱序
家谱之所系大矣哉!表世系,别支派,一本九族之爱。余张姓源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张网罗,世掌其职,因赐姓焉。
古居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至大明洪武年初隶籍河南永邑,迄今第四百余年,而先祖名讳概莫从考。其可考者惟东坟祖茔,始祖离光公自是而始。祖茔有二,仅以墓传,每春秋省祖有莫知谁,何之憾矣!
呜呼!如此愧对祖宗,则世系紊,支派乱,而人道以息。于是访诸乡先生,得横排之法,针续以分门,横者平排,以合族竖图,但载几世几子,却无婚配女适之记,图间志行年。地幅广阔,兼录其实,或本宗而过继者,于针续之中,以明其岂伊异人,或外姻排之后,以昭其非我族类。如是本支无虞乎!抑余又有说焉。
为人子孙,祖宗之德不能传承,恐辱先也。苟顽率萎靡,甘居人下,实为遗前辈羞,更有逞其巧诈,小有膂力则肆其强暴,同室共操戈,同仇共敌忾,怒而不敢言,而彼方诩诩焉,自以为得计,祖宗赖有何颜面以示子孙乎?余夙兴夜寐,惟恐辱先,窃愿与同谱者共勉之,斯鉴此意也夫!
再序
余张氏迁永邑官庄村,并无家谱之说。岂旧无家谱欤?抑明季之张氏家谱失传欤!前序云,自山西迁永邑,恃祖父相传之词,原无实录可据。至于以余庄镇张氏为余同宗者,更属妄谈。
道光九年冬祠堂工竣,予与同族耆员永芳、增生际清特以联属宗派,冒雪而往,路遇余庄张灼,甚相亲爱。亲为此事至考其神轴,察其坟碑,直无世系相仿。彼系河南府东十里张家衍,行人与予族无涉。归谋诸族人,择吉日共斋宿抉东祖茔中宫,仅得孟夏公名讳,而孟春公仍无可考。
越三年,又抉西祖茔中宫及南祖茔中宫,毫无所得。第勒石表墓,以明其为西张氏祖茔而已。呜呼!水源木本人无情,乃以无家谱之故。而东寻西搜如是哉!倘今日不据所知以叙,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矣。恃所叙者,孟夏公以前往公、玉公仅旧轴抄录,孟夏公以后族繁不及尽详。即余支门之世系、前后昭穆次序、纵横分派,载之家乘以垂不朽云。尔后有达者能合全宗族之世系,更为善继善述之人,是予之所深望也夫!
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清和月清明廪生宪书写
大清咸丰三年正月朔日裔孙儒童自南、耆员自清、耆员永芳、增生际清、廪生宪、 监生自持仝顿首拜叙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
2.一九九八年二修家谱序
氏族之所系天矣哉,表世系别支派,恭表族情之爱所以出也。
余先祖古居山西清河郡洪洞县大槐树下,于大明洪武元年即公元一三六八年,遵明皇之令迁至河南洛宁,东北隅距县城三十里汉峰岭中腹之地,名村官庄,关羽庙西行半里诩诩焉,乃吾张氏之门也,迄今陆佰叁拾载矣。
氏族繁茂、甚祥,人才辈出,文萃华晟,监生讳自持、户首讳元柱、廪生讳张宪、增生讳际清等几位博学者恭著西张氏家谱一式两部,支派分明,世系清晰,以字排辈,迭次不乱。如离、往、孟、天、国、尚、瑾,崇、以、士、自、履、克、凤、照、绍、继、祖、先、功等二十辈行字,至今贰佰余年。
然奈沧桑倏变,世俗更异,七十年来直未笔载下续,旧谱残缺不全,继续中断,致世系紊乱,族情淡化,今适逢盛世,众后裔遂生续谱之愿,意使天长地久。九五年冬,艮发率族下几位高龄,承族裔之恭望,负续谱之重任,重新整续西张氏家谱一式拾部。前二十辈排行字已届尽矣,复续全、泽、瑞、仁、耀、鹏、雲、清、守、廣十辈字,谨望后裔依字命名。
谱载东南始祖茔离光公之坟墓,茔面积贰亩叁分。
村正东又祖茔,叁亩贰分余,东段孟夏公之墓,紧扼相距十丈许,西段孟春公之坟墓贰亩贰分叁厘,两段总计呈坟园五亩五分余,两段祖茔皆是玉里形之茔也,茔内翠柏参天,肆百余棵,其俨然壮观者,乃吾张氏祖茔也。世俗戢然突变,庶者愤庸之类,昔时胜貌荡然无存。盛世之时已到,国泰民安,大快人心。
尝闻木有本,水有源,人生有祖,为人子孙乃不忘祖宗之虞乎,溯宗觅祖,众裔之愿也。艮发怀满族情之力,不忘先祖之彰德,于是访邻茔先生。
一九九六年元宵节,协族下中魁、中义、耀堂、石卿、持矛具随同八十老公,经一天时间将三处祖茔墓塚之穴道全部寻找到位,众裔异口同声,规定每年清明节到坟前修坟祭祖,持久不变。
据先谱所载,历代氏族因兵灾岁荒躲灾避乱,流落他乡异地谋生者,有头峪镇西北隅孙家山左右一带。为落实堂沟、胡家营、上波门、张沟、贺沟、张山村、瓦川、贺南山、白富等地,均有氏族之后裔,十四世银发以高度族情之意,委托中义、丙铎、石卿三位高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辛苦奔波,赴陕县氏族国臣、国卿支门后裔下登门逐户承叙谱矣。谨望后裔有达者则为善继善述之人,深望意也夫。
裔孙 丙铎书写石卿撰文
裔孙 艮发 忠义 绍渠 丙铎 绍星 念信 绍先 丙照 石卿 保安仝拜叙
公元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
3、官庄西张氏修祠续谱序
水有源,源远流长;木有本,本固枝荣。家族之史,如长河悠悠,承载着世代传承的血脉与记忆,家谱则为这历史长河之岸堤,护佑着家族根源不泯、精神永驻。今值张氏家谱三续告竣之际,吾辈谨以赤诚之心,书此序言,敬告先祖,昭勉后人。
遥溯大明洪武元年,先祖离光公遵皇令离山西清河郡洪洞县,徙至河南府永宁县东北隅官庄村,自此开启张氏一族在这片土地的繁衍新篇。离光公有二子,后世瓜瓞绵绵,虽历经风雨,孟夏一脉坚毅存续,让家族烟火不断,祖德绵延。先辈们垦荒拓土、耕读传家,于岁月中沉淀下勤劳、坚韧、崇德尚礼之风范,成为家族熠熠生辉的精神内核。
忆昔,家谱首修于大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十世廪生宪、十一世监生自特、同世增生际清等夙兴夜寐,恭撰家谱,一式两部,支派分明,世系清晰,以字排辈,迭次不乱。此谱成谱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历时七载,先辈们执笔记载家族脉络,纸墨间凝注心血,让家族传承更为清晰。清末民初,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直至解放前夕,西张族人在近百年的腥风血雨中互帮互助,艰难度日。新中国成立后,西张氏亦获得新生,张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然文革浩劫,西张家谱险遭焚毁,幸有族人舍身保谱,善莫大焉。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兴祭祖修谱之风,我族十四世凤岐,十五世丙铎、丙照、中义,十六世绍先、绍渠、世卿、绍星等顺应时代,出于追远之诚,以尽慎终之义,承叙家谱二十辈字,于一九九五年发起二修家谱倡议,终于一九九八年完成修谱,历时三年,艰辛自知。并延续“全、泽、瑞、仁、耀、鹏、云、清、宇、广”十字辈,为家族发展注入新活力。历次修谱,皆是对家族记忆的守护,是在时代浪潮中握紧先辈递来的接力棒,一步一印,不敢有疏。
官庄西张氏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六年,往昔二百载,它傲立风雨,见证家族兴衰。虽有断垣残壁之殇,却难掩昔日雕梁画栋、肃穆庄重之辉煌,那是张氏一族敬祖孝宗之地,是家族向心力的凝聚之所。
甲辰龙年秋,贤能辈出,倡议重修祠堂,族人一呼百应。张祖民、张孝锋、张利涛、张纪阳等四位十七世张氏后裔,感念先祖德荫,以赤诚之心担起修祠重任。
为筹募善款,他们不辞辛劳,走村入户,以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感染族人,众人纷纷慷慨解囊。在修祠过程中,四人深知善款来之不易,面对难题毫不退缩,寒夜中多次彻夜商讨,只为寻得良策。
还有许多族人热心参与轮流监工、保证质量;义务出工、不计报酬。他们凭借执着的信念强力推进,克服重重困难,终使这一浩大工程顺利落成。祠堂重焕光彩,飞檐斗拱,古韵新生,再现家族蓬勃气象。
四位主导者,用行动诠释了对家族的深情与担当,他们的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不仅为张氏家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家园,更为后人树立了传承家族文化、凝聚宗族力量的典范,其功德将永载张氏史册,为后世铭记敬仰,为三续家谱奏响激昂序章。
此次续修家谱,诸多族人不辞辛劳。张孝锋、张纪阳、张利涛、张友强等亲赴各地,访东北、奔西隅,逐户探寻新增人口信息,不舍昼夜,只为不遗一亲、不漏一脉:祖民、纪阳、继周、红哲等联络各方、精心编排、严谨校刊,于细微处见真章,确保谱牒详实。然因时促务繁,外地后裔部分信息未全,刊印校对或存瑕疵,望后辈子孙体谅前辈艰辛,适时补正完善。
二修家谱序中所列二十个辈字“张、往、孟、天、国、尚、瑾,崇、以、士、自、履、克、风、照、绍、继、祖、先、功”,首字为“张”,应为误写。因始祖是张离光,“张”是姓,而非辈字,故本次修谱将辈字的首字更正为“离”。
今家谱付梓,恰似明灯重燃,照亮家族来时之路,指引后世奋进之途。它是血缘纽带,将散落四方族人系于一心;是家族史书,铭记往昔峥嵘、祖辈荣光;更是精神旗帜,激励后人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愿张氏子孙,无论身处何方、位居何职,皆能铭记祖训,秉持家风,让家族之名,如苍松傲立,岁岁常青,于时代浪潮中续写传奇华章!
在修祠续谱过程中,得到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清华的大力支持,他不仅为官庄西张氏祠堂重修纪念碑撰写碑序《修祠记》,还帮我们辨识补正《清代官西张氏家谱序》,对本次续修家谱给予精心指导,为官西张氏修祠续谱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组委会代表全体族人,对张清华老师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洛宁县官庄西张氏修祠续谱组委会
公元二零二五年六月
![]()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