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村里老一辈说起过去的事情,总是少不了一些关于“饿肚子年代”的食物记忆,好多老人说起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变化,都说是不敢想象!
确实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简直就是天翻地覆!
![]()
那大家知道哪些野生植物可以充饥呢?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蕨根便是其中之一。
曾几何时,它是穷苦人家挖来果腹的“救命粮”,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菜市场里标价50元一斤的稀罕物,还不一定买的到。你们吃过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蕨根!
提起蕨类植物,多数人先想到的是春天刚冒头的蕨菜。那裹着细密绒毛的嫩芽,焯水后凉拌、清炒都鲜嫩,还被称作“野菜之王”,每年春天都能勾起一波“尝鲜潮”。
但很少有人知道,蕨菜的地下根茎——蕨根,同样是能端上餐桌的宝贝。过去山区粮食不够,每到秋冬农闲时,村民就背着竹篓、拿着锄头进山挖蕨根。
![]()
枯黄的蕨类植株下,藏着一节节粗壮的根茎,挖出来黑不溜秋的,而且还带着泥土的腥气,却是当时能救命的“硬通货”。老辈人说,过去有这东西吃也是一种口福了!
不过,蕨根可不能像挖红薯那样直接生吃。新鲜的蕨根里含有鞣酸和少量有害物质,也就是有毒的,是不能直接生吃的!
必须经过一套“繁琐”的加工过程,之后才能入口。
第一步是清洗,要把根茎上的泥土和须根彻底搓洗干净;第二步是捶打,将洗净的蕨根放在石臼里反复捣捶,直到捣成糊状;
![]()
第三步是过滤,用细密的纱布把糊状的蕨根包起来,反复揉搓过滤,滤出乳白色的汁液;
最后一步是沉淀,把滤好的汁液倒进大缸里,静置一两天,缸底就会沉淀出细腻的黝黑粉末——这便是蕨根粉。
整个过程耗力又耗时,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份“麻烦”却能换来一家人几天的口粮。所以,在过去不少人都要在冬季去山里挖蕨根,一般男人负责挖,女人负责清洗,捶打和过滤!
制成的蕨根粉,吃法可比新鲜蕨根丰富多了。最常见的是做成蕨根粉条,把干粉加水调成糊状,倒入特制的漏勺,让浆液顺着漏孔滴进沸腾的开水里,捞出后就是滑溜溜的粉条。
![]()
蕨根粉条颜色偏深,基本都是黑色的,比红薯粉更黑亮,吃起来却带着独特的爽滑,凉拌时浇上辣椒油、蒜末和香醋,一口下去清凉开胃,尤其适合夏天;
用来炖鸡汤、排骨汤也格外入味,粉条吸满了肉香,又保留着山野的清润。前不久在超市看到有蕨根粉条卖,一斤要50几元!
爷爷看到后说,不敢相信啊,过去充饥吃的东西,如今比牛羊肉都要贵,看来他们当年吃的都是好东西!
除了做粉条,蕨根粉还有种更“奢侈”的吃法——直接用开水冲调。取几勺干粉放在碗里,加少量温水搅匀,再冲进滚烫的开水,边冲边搅拌,就能变成一碗晶莹的糊状。
讲究些的会加点红糖,吃起来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口感和藕粉相似,却多了几分山野的厚重。
在过去,这样一碗冲调的蕨根粉,是孩子们难得的“零食”,只有逢年过节或生病时才能尝上一口,如今想起来,那甜味里还裹着童年的稀罕与满足。
![]()
如今再看菜市场里50元一斤的蕨根粉,早已不是当年用来充饥的“救命粮”,而是成了人们追求“天然”“健康”的稀罕食材。
有人说它贵得不值,也有人愿意为这份“山野味道”买单。其实,人们买的不只是蕨根粉,更是藏在粉里的山野记忆,也就是为情怀在买单,想要在尝一尝当年的味道!
你们吃过蕨根吗?像过去这个时候就是挖蕨根的旺季,但是现在没人再去挖了!因为挖它太辛苦了,还不如干点其他杂活挣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