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社区门诊,一位67岁的阿姨拿着体检报告,神情忐忑地问道:“医生,我收缩压115,舒张压100,这样挺好吗?”陪同的女儿也在一旁跟着问,“是不是血压越稳定越好?”许多人都以为,上压和下压之间的差距小,是血压控制得“服服帖帖”的表现。
![]()
可医生仔细看了报告后眉头紧锁:“这脉压只有15毫米汞柱,反倒要小心点。”女儿听了更迷糊。血压的事讲了N遍,怎么又冒出个“脉压”?为什么脉压太小反而危险?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健康危机?
脉压,这个容易被忽略的数值,可能正悄悄影响着成千上万中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尤其是在步入花甲之后,“脉压越小越好”的观点,其实是个致命误区。很多人只盯着血压高低,却很少意识到“脉压低”背后的健康隐患。
到底脉压为什么不能太小?理想范围又是多少?
大多数人只关心“高压”和“低压”(医学上叫收缩压和舒张压),却很少有人在意那两者之间的差值脉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比如收缩压120舒张压80,脉压就是40毫米汞柱。那脉压越小越好吗?
![]()
医学研究显示,脉压维持在40-60毫米汞柱之间较为理想,如果长期低于30毫米汞柱,反而提示动脉弹性下降或者心脏泵血能力减弱。
2019年《外科理论与实践》刊文指出,脉压异常过小,尤其是<30毫米汞柱,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心脑供血不足等并发症的概率,较同龄人高出20-35%。
为什么?简而言之,脉压太小,说明血管“弹性失活”,往往不是血压过低,而是心脏没劲或者血管如僵硬水管,泵一下流不出去多少血。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提醒,老年人长期出现低脉压,很可能是心肌功能受损、主动脉瓣膜狭窄或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兆。
很多老年朋友因为害怕高血压,生活中极力控制饮食和作息。可一旦脉压低于安全值,身体会发出一连串危险信号:
![]()
大脑供血不足
有数据显示,脉压持续低于30毫米汞柱的老年人,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的比例高达28%,而脉压正常的同龄人仅12%有类似症状。若伴有短暂的黑蒙、走路不稳,需警惕“小中风”先兆。
心脏“吃力”
《中国老年学杂志》研究发现,脉压过小人群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提升18%。因为心脏无法有力推动血流,容易导致运动耐力下降、轻微活动就胸闷气短,甚至夜间憋醒。
肾脏受损与全身供血障碍
国内权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长期低脉压者的肾脏微循环灌注减少,诱发慢性肾功能下降概率较常人高出16%。部分老年人因此出现夜尿多、水肿、乏力等表现,还有可能增加视网膜、肢体等“末梢”部位缺血受损。
![]()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等)使用不当,也可导致脉压差异常缩小。如果您发现血压上下都不高但脉压却很小,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关注脉压,关键是要行动起来。医生建议老年朋友尤其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
科学监测血压和脉压
不仅只看高低压,每次测量时也要算一下脉压。如果连续三天发现脉压长期低于30毫米汞柱,应及时前往医院系统评估心血管功能,尤其要排除主动脉瓣膜和心肌病变等问题。
饮食均衡,不极端控盐控油
过度追求“清淡饮食”反而可能导致心肌营养供应不足。建议主食要有,蛋白质摄入量、蔬菜水果、优质脂肪搭配,确保每日摄盐不超5g、油脂适量。极端限盐并不适合所有老人,尤其脉压异常者应与医生商定最合适的膳食方案。
![]()
适度锻炼,预防血管“僵硬”
规律的散步、慢跑、太极、游泳等,可以提升心脏泵血能力,增加血管弹性。推荐每天30~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说话、不能唱歌为宜),能有效降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若出现胸闷、气短或严重头晕,立即就医。
如果您正在服用降压药,或既往有心脏瓣膜疾病等慢性病史,请确保按时复查。“三高”人群切勿自行随意调整药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