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去世后,他生前的具体贡献、培养过什么人才这些具体细节被深挖,才发现他有很多惊喜,是直到如今还在被纪念的。
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限的人生中有过什么高光时刻呢?
![]()
真正的耕耘者
《人民日报》夸杨振宁是 “巨星”,得过诺奖,晚年回清华教书,还捐钱育人。
有人议论他建国初没回国,对比钱学森;也有人不懂他的理论研究。
![]()
但施一公说他被低估了,说他九十多还主持学术、带学生,还支持建西湖大学,为中国科学操的心,影响大着呢。
![]()
杨振宁从小在清华园长大,后来在美国待了好几十年,拿诺奖、做研究、名满天下,但那颗中国心一直没有变。
![]()
1971年,美国刚松口允许访华,他可是不顾一切跑回来的华裔科学家,咱们中国发展起来后,他心里头那份回家的念想越来越强。
2003年,81岁高龄的杨振宁,干脆收拾收拾就回来了,在清华大学定居,踏踏实实当起清华的教授。
官方对他具体办理国籍手续的细节报道不多,但他在清华工作、生活,把根儿扎在祖国,这行动本身就说明一切。
![]()
杨振宁不光是个有心人,还是个实在人,人家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可不是光动动嘴皮子,那是真金白银,几十年如一日地掏心窝子。
1980年,他自己在美国牵头,搞了个“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专门掏钱支持中国学者去美国顶尖学府学习。
十来年时间,杨振宁就资助将近100号人,这些学者学成回国后,都成了咱们国家科技发展的顶梁柱。
![]()
1983年,杨振宁又在香港,跟一帮朋友创立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自己当主席,专门给中山大学的基础研究输血。
2007年结束的时候,他又把及基金会所有家当,也就是1000多万人民币现金、几十万港币,还有一栋4000平米的研究楼连设备,全白送给中山大学了。
对教育界慷慨的杨振宁,对自己却有些抠搜,2003年他回国在清华工作,自己那份教授的工资,一分不要,说是长期不领年薪,全给捐出来。
![]()
不光工资不要,他连在美国的房产都卖了,把钱捐给了清华。
杨振宁心心念念,要帮清华建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自己跑前跑后筹措资金,前前后后加起来得有1亿多元,这些钱专门用来引进顶尖人才、培养年轻人。
他还亲自跟国外专家协调,说帮清华找最好的专家不容易,但找来相对好的专家,他这把老骨头还能使使劲儿。
![]()
更难的是,2004年,82岁高龄的杨振宁,还主动给清华200多个大一新生,认认真真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
他作为物理界的泰山北斗,被他培养、提携、深刻影响过的人,那是非常多的。
![]()
杨振宁极力推荐大计算机专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到清华工作,姚先生来了之后,那可不得了,一下子帮清华吸引了一大波高端人才。
但杨振宁遭受到的质疑声还是有不少,还有很多人拿他和钱学森、邓稼先对比。
![]()
大佬级人物
钱老、邓老,那是实打实地给咱们国家造“争气弹”的,他们是“两弹一星”元勋,这成果动静大,全国人民都看得见摸得着。
但杨老不一样,他是搭理论台子的,搞的是物理界最顶层的理论,这也是真厉害,全球顶尖科学家都服气。
可很多普通人听着就跟听天书似的,看不见蘑菇云,也摸不着火箭,就觉得挺牛,但具体有多牛说不上来。
![]()
关键是杨老身上还有点误会,过去钱老、邓老那可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冲破层层阻碍回来的,这份赤胆忠心,谁听了都得竖大拇指。
杨老当年是留在美国做研究,后来才回来,有些人不了解内情,光看着时间差,就觉得,人家都拼命回来了,他怎么没早点回来。
但他也有他的难处,他是一直心系祖国,1971年乒乓球外交刚结束,他就回来了,还紧张地问过邓老,咱那原子弹是不是自己搞出来的,没靠外人。
![]()
邓老亲笔写信告诉他,一点儿没让美国人沾手,杨老当时就激动得不行。
钱老、邓老的主要贡献是国防,那是国家的盾牌和宝剑,杨老贡献的是内功和脸面。
他在国际上拿了诺贝尔奖,让全世界都高看中国人一眼,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
回国后杨老也是实打实地处理,自己掏腰包资助学者出国深造,给大学生上课、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到处筹款。
这都是细水长流的功夫,不像放卫星那么显眼,可长远看,这是给咱国家科技打根基。
杨老和邓老的关系还不错,他俩从小一块儿长大,出国留学后,一个搞理论物理,一个搞工程物理,选择不同,但情谊没断。
![]()
邓老给杨老写的那封信里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意思说得就很明白,不管在哪儿干,咱目标都是为中国好。
杨老百岁生日还含着泪说,他后五十年,真是跟他走在同一条路上了。
他对研究的防线卡得特别死,坚决不能搞高能物理实验,把研究方向,放在最重要的凝聚态物理、冷原子这些未来物理界的饭碗上。
![]()
杨老还专门跟后辈强调过,搞科研得有品位,认准那些简洁漂亮还能解释大问题的方向。
别看他搞学问严肃,他和夫人翁帆搞还自己拍视频、剪片子、配音乐,连朋友家两岁娃滴溜溜转的眼珠子,都能被他抓拍成小电影送人。
但杨老去世后,评论区却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问起他具体培养过哪些知名科学家,也有人问他为什么当初没有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候回国。
![]()
![]()
这些问题,他生前有无数次机会出面解释,但他没有,而是把宝贵的时间用于为祖国做贡献,他没有时间,更没有必要争辩,他的工作成果,就是对他为国工作最强有力的证据。
科研界科学家们分工不同,有人在牵头冲锋陷阵,有人在后头默默支撑,还有人给家里增光添彩,他们都是好样的,都是咱们中国的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