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德州北营村的老祠堂里有一本光绪年间苏禄东王的家谱,而这本家谱的主人安砚春常操着一口德州腔跟孙子说“咱祖上是非洲那边来的”——
让人奇怪的是,六百年前带着三百多人访华的国王,怎么就让后代扎根在了山东?
![]()
15世纪初的苏禄是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强国,控制着苏禄群岛到中国东南沿海的航线,盛产珍珠、玳瑁、香料。
那时郑和已四次下西洋,每次都经停苏禄海域,带去明朝的丝绸、瓷器,也带回苏禄的特产。
一来二去,苏禄国王巴都葛叭哈剌对天朝上国心生向往。
尤其是听说朱棣在位时万国来朝,各国使臣都能得到丰厚赏赐,还能和明朝建立贸易关系,他决定亲自带队访华。
东王召集西王、峒王,还有自己的妻子、三个儿子、大臣、随从,浩浩荡荡登上了两艘大型海船。
那时的航海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船身靠木桨和风力驱动,遇到风暴就得在荒岛停靠。
![]()
船上储存的淡水容易变质,他们只能靠腌肉、干米充饥,还得防备海盗。
据《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船队从苏禄出发,经占城、广州,再沿珠江北上,历时三个多月才抵达北京通州港。
刚靠岸时,明朝官员都惊呆了:从来没有外国使团带这么多人来。
东王却觉得带家人和大臣来,一是显诚意,让朱棣看到苏禄的重视,二是让族人亲眼见识明朝的强盛,回去后更支持与明朝的合作。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购货物,船上除了贡品,还空出一半仓位准备装回明朝的丝绸和瓷器。
朱棣听说东王带三百多人来,特意派礼部官员到通州港迎接,还安排了马车把使团接到京城的会同馆,这里平时只有国王级别的客人才能住。
![]()
刚到的第二天,朱棣就在奉天殿设宴,宴席上摆着烤全羊、烧鹅、鱼翅,还有来自江南的黄酒,连餐具都是官窑烧制的青花瓷。
席间,东王献上带来的贡品:一颗重达五两的珍珠、一张完整的玳瑁壳、两百斤香料。
朱棣看了很高兴,当场赏赐东王黄金百两、白银千两,还有二十匹云锦、五十匹棉布,西王和峒王也各有赏赐,连随从都每人给了两匹丝绸。
接下来的二十多天,朱棣安排使团游览了紫禁城、天坛,还去了卢沟桥。
东王对明朝的建筑赞不绝口,尤其是看到天坛的祈年殿时特意让随从画下图纸,说回去后要仿照修建一座寺庙。
随从们也没闲着,他们在京城的集市上采购,有的买了丝绸布料,有的买了瓷器茶具,还有的买了农具。
![]()
当时苏国的农业技术落后,明朝的犁和镰刀很受欢迎。
1417年五月,使团启程回国,朱棣亲自送到北京城南的卢沟桥,又追加赏赐了十车粮食和一批药材,
特意嘱咐东王路上注意身体,若有不适就找当地官员帮忙,谁也没想到,这句嘱咐竟成了日后的伏笔。
船队沿运河南下,走到山东德州,东王突然病倒了,一开始只是咳嗽、发烧,当地官员赶紧请来名医,诊断是水土不服引发的疾病。
他们把东王安排在德州的官驿,每天煎药、喂粥,可东王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
五月十二日,东王在官驿里去世,临终前拉着长子都马含的手说:大明皇帝待我很好,我死后若能葬在这里,也算了却心愿。
![]()
![]()
消息传到北京,朱棣很震惊,当即下旨以东王礼厚葬,派礼部尚书吕震去德州主持葬礼。
他还亲自写了碑文刻在墓碑上,文中说“东王远道而来,诚意可嘉,今不幸薨逝,朕甚痛之”。
随后按照亲王的规格在德州选了一块地修了陵墓,还盖了一座祠堂,葬礼结束后,东王的长子都马含要回国继承王位。
王妃葛木宁哭着说:我想留在这儿守着王爷的墓,等孩子长大了再回去。
朱棣听说后,答应了她的请求,还下了一道圣旨:
给王妃和另外两个儿子划了两百亩土地,免了他们的赋税,让当地官员帮忙盖房子,又派了两个太监留在德州,负责陵墓的维护。
![]()
![]()
王妃和两个儿子留在德州一开始很不适应,他们听不懂德州话,吃不惯面食,还想念苏禄的海鲜。
当地村民却很包容:有的教他们种小麦、棉花,有的教他们说方言,还有的给他们送自家做的馒头和咸菜。
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汉语,穿上了汉服,还跟着村民过春节、中秋。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王妃给两个儿子取了汉姓:安都鲁姓安,温哈剌姓温,寓意平安、温和,这就是德州北营村安、温两姓的由来。
到了明朝后期,安、温两家已经和当地村民通婚,有的还成了秀才考上了功名。
清朝时,朝廷继续优待苏禄王后裔,康熙年间,德州知州还专门修缮了苏禄王墓,给后裔们安排了守陵官的职位。
![]()
![]()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特意去德州祭拜苏禄王墓,还赏赐了后裔们一批书籍。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当地政府还是保护了陵墓,给后裔们登记了户籍,承认他们的中国公民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后裔们也积极参与陵墓的保护,安砚春老人从2000年开始,在墓区当义务讲解员,给游客讲六百年前的故事。
他的儿子安磊还成立了苏禄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后裔的家谱和历史资料。
现在的北营村,安、温两姓有两百多人,他们有的当老师,有的做生意,和其他村民没什么两样,只是每年清明节都会一起去苏禄王墓祭拜祖先。
东王带三百多人访华,本来是为了贸易和友谊,却因一场意外让部分族人留在中国。
![]()
而朱棣的一个承诺让这段情谊延续了六百年,也让苏禄王后裔成了中国和菲律宾友好的活见证。
2017年,菲律宾苏禄省的省长还特意来德州拜访,和安、温两家后裔见面,一起祭拜苏禄王墓。
当时安砚春老人把家谱送给省长,说:我们虽然在中国生活了六百年,但从没忘记自己的根,也没忘记两国的友谊。
那些留在中国的苏禄王后裔,就是这段友谊最好的守护者——
他们说着中国话,过着中国生活,却始终记得自己的祖先曾跨越海洋,带着诚意而来,自己的家园,曾因一个承诺,成了永远的归宿。
参考资料:
1. [明] 张廷玉等:《明史·外国传·苏禄》,中华书局1974年版
2. 《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二,永乐十五年五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3. 山东省德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德州志·文物篇》,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 德州文史资料委员会:《苏禄王后裔在德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安砚春口述、李建勇整理:《我的家族:苏禄王后裔的六百年》,《齐鲁文史》2018年第3期
6. 菲律宾国家历史委员会:《苏禄与中国的历史往来》,马尼拉出版社2017年版
7. 中国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苏禄王墓》,2013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